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第
(1).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唐 岑参 《送周子落第游荆南》诗:“足下復不第,家贫寻故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五:“ 李巨川 有笔述,歷举不第。”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顺治丁酉江南科场狱:“时 尤侗 、 汤卿谋 高才不第,隐姓名为 沈白 、 杨云 ,描写主考 何某 ,尽态极妍。”
(2).不但。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北路则驻防万餘户,已滋生四五万口,更有緑营兵数千,设若割弃,不第 玉门 以内无安插之所,且 厄鲁特 、 索伦 诸部落,必分投他国。”
(3).复姓。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谓 不第氏 为 纣 庶兄 微子 之后, 子 姓。
《漢語大詞典》:驳落(駁落)
亦作“駮落”。
(1).颜色斑驳。 唐 白居易 《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浅深粧駮落,高下火参差。”
(2).黜退;落第。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选曹每年皆先立版,牓悬之南院。选人所通文书,皆依版样,一字有违,即被駮落。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漢語大詞典》:康了
谓落第。说郛卷二五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应举忌落字》:“ 柳冕 秀才性多忌讳,应举时……常语安乐为安康。忽闻榜出,急遣僕视之。须臾,僕还。 冕 即迎问曰:‘我得否乎?’僕应曰:‘秀才康了也。’”乐与“落第”之落同音,故讳言之。后因以“康了”作为落第的隐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频居康了之中,则鬚髮之条条可丑;一落 孙山 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
《漢語大詞典》:失第
犹落第。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阎济美:“ 济美 大历 九年春下第,将出关,献座主 张谓 诗六韵…… 谓 览之,问失第之因。”
分類:落第
《漢語大詞典》:苍生(蒼生)
(1).草木丛生之处。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孔 传:“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苍然生草木,言所及广远。”
(2).指百姓。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明 杨慎 《李光弼中潬之战》:“儒者纸上之语,使之当国,岂不误苍生乎?” 邹韬奋 《经历》三二:“有害尽苍生的党,有确能为大众谋幸福的党。”
(3).骂落第秀才的话。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状元真大才,衙门面向两扇开。你还不曾会读书,苍生还相见,休要来。”
《漢語大詞典》:剥落
(1).脱落。汉书·五行志中下下:“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 唐 李白 《襄阳歌》:“君不见 晋 朝 羊公 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上边佛像也剥落破碎,不成模样。” 钱钟书 《围城》五:“只见剥落的白粉壁上歪歪斜斜地写着淡墨字。”
(2).流落。 唐 韩偓 《海山记》:“目断平野,千里无烟,万民剥落,莫保朝昏。”
(3).谓免去官职。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 邕 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 邕 能文养士, 贾生 、 信陵 之流,执事忌胜,剥落在外。”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一折:“小二哥,你好乔,听的得了官,就买酒相贺,听的剥落官职,就索要房钱。”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一折:“我得官也相庆相贺,剥落也不追随。”
(4).谓落选,落第。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他不寄箇报喜的信息缘何意?有两件事我先知: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
(5).伤害,毁坏。 三国 魏 陈琳 《应讥》:“而背枉违难,耀兹武功,徒独震扑 山东 ,剥落元元。”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子路篇六:“儒者任天下事,有一大病,将平日许多悲天閔人之心,因乘权得位,便如鬱火之发於陶,迫为更改,只此便近私意,而国体民命,已受其剥落矣。”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全世界,很受赞美的 欧洲 文明,被此次世界大战造出来的荒乱剥落尽了。”
(6).落拓貌。 宋 叶适 《〈徐斯远文集〉序》:“徐观笔墨轻重,以十一敛藏千百,虽铺写纵放,亦无怠惰剥落之态。”
《漢語大詞典》:不中
(1).不符合。礼记·檀弓下:“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 孙希旦 集解:“不中谓不合法式。”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又劣弱,不中於款。”
(2).不适合,不适当。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汉书·崔骃传:“嗟呼!刑罚不中,乃陷人於穽。”
(3).不行;不成。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宋 杨万里 《白菊》诗:“霜后黄花顿不中,独餘白菊鬦霜浓。”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 冯金堂 《挖圹》:“你光想着美的事,不考虑里边的困难总不中。”
(4).犹不堪。 唐 王建 《春去曲》:“老夫不比少年儿,不中数与春别离。”
(5).没有中目标。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乐 ( 欒乐 )射之,不中;又注,则乘槐本而覆。” 汉 贾谊 《君道》:“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鵠,而反修之於己。”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李孝女》:“诱女誓神前,口啮其面,抽佩刀刺之不中。”
(6).指科举落第。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有个浑家 王氏 ,见丈夫试不中归来,把复姓为题,做个词儿。”
卦六爻,分为上下卦,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不在二、五两爻之位的谓之不中。易·乾:“九三,重刚而不中。” 孔颖达 疏:“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 高亨 注:“九三不居上下卦的中位,是为‘不中’。”
《漢語大詞典》:下第
下等;劣等。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懌, 虞允文 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 广德军 。”
科举时代考试不中者曰下第,又称落第。 唐 韦应物 《送槐广落第归扬州》诗:“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开宝 六年,下第人 徐士廉 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 清 徐士銮 《宋艳·傅会》:“ 魏 人 王山 ,能为诗,标韵清卓。因省试下第,薄游东海。”
《漢語大詞典》:落第
(1).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唐 白居易 《送常秀才下第东归》诗:“寒食看花眼,春风落第心。” 元 曾瑞 《留鞋记》楔子:“人都道我落第无颜,羞归乡里,那知就中自有缘故。”《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其子落第。”
(2).泛指未被选中或成绩不及格。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同学一百余人,我在其中,不过是没有落第。”
《漢語大詞典》:秋卷
唐 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其间所作诗文称为秋卷。 唐 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诗:“春风下第时称屈,秋卷呈亲自束归。”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籍而入选,谓之春关……退而肄习,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秋卷。” 宋 王禹偁 《赠朱严》诗:“未得科名鬢已衰,年年顦顇在京师,妻装秋卷停灯坐,儿趁朝餐乞米炊。”原注:“ 严 妻能书,尝写文卷。” 清 唐孙华 《送吴振西北游》诗:“纷纷轮轂走神京,秋卷争邀月旦评。”
《漢語大詞典》:报罢(報罷)
(1).古谓批复所言之事作罢,即言事不准。汉书·梅福传:“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輒报罢。”新唐书·杨朝晟传:“前请报罢, 张公 已舍 邠 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沆 居重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之,惟此少以报国尔!”
(2).科举时代考试落第,亦称报罢。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 天宝 六载召试至 长安 ,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观其诗可知也。”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报闻罢:“今人以落第为报罢。”
《漢語大詞典》:夏课(夏課)
(1). 唐 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为文,谓之“夏课”。其间所作诗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唐 韩偓 《夏课成感怀》诗:“凄凉身事夏课毕,濩落生涯秋风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执业以出,谓之夏课。”自注:“亦作秋卷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卢司空 钧 ,为郎官守 衢州 。有进士贄謁,公开卷閲其文十餘篇,皆公所制也。语曰:‘君何许得此文?’对曰:‘某苦心夏课所为。’”
(2).泛指举业。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睹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参阅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漢語大詞典》:落名
考试落第。 明 徐渭 《涉江赋》序:“ 嘉靖 壬子秋,余年亦三十有二,既落名乡试,涉江东归。”
《漢語大詞典》:覆落
科举考试及第后经复核而落第,称“覆落”。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苏循:“ 循 有子 楷 , 乾寧 中举进士及第, 昭宗 遣学士 陆扆 覆落之, 楷 常惭恨。”
《漢語大詞典》:黜落
(1).旧指科场除名落第,落榜。 唐 杨凝 《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诗:“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绍兴 末,巨公丁丑生者数人。或戏以衰健放牓, 陈福公 作魁, 凌尚书 景夏 末名, 张魏公 黜落。”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己未宏词科, 施愚山 以奸韵降等, 钱塘 王嗣槐 以失韵黜落。”
(2).斥退;落职。新唐书·选举志下:“大率十人竞一官,餘多委积不可遣,有司患之,谋为黜落之计,以僻书隐学为判目,无復求人之意。”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寻外补 麟 凤阳府 知府,后竟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