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遗(無遺)
没有脱漏或馀留。管子·版法解:“是故明君兼爱而亲之……如此则众亲上乡意,从事胜任矣,故曰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此亦春秋之义,善无遗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明年, 懿宗 崩。京兆尹 薛逢 毁之(佛骨)无遗。” 周恩来 《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报告》:“ 美国 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已经遭到可耻的失败,它的侵略实质已经暴露无遗。”
分類:无遗脱漏
《國語辭典》:阙文(闕文)  拼音:quē wén
1.空缺亡佚的文字。《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文章、字句脱落的情形。如:「对这部古籍,虽然蒐集了各个版本,但仍多阙文,无法窥得全貌。」
《國語辭典》:脱误(脫誤)  拼音:tuō wù
失误、脱漏差误。《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國語辭典》:脱简(脫簡)  拼音:tuō jiǎn
古书刻在竹简上,竹简有时会缺漏遗失,称为「脱简」。
《漢語大詞典》:遗字(遺字)
(1).残留的文字。 宋 张耒 《上方》诗:“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 宋 洪适 释:“右 魏 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 洪适 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 清 丘逢甲 《和平里行》:“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2).死者生前的题字、文稿等。 唐 孟郊 《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零落三四字,忽成千万年。那知冥寞客,不有补亡篇。” 唐 元稹 《祭亡友文》:“拜我者曩日之旧童,示我者絶时之遗字。”
(3).脱漏文字。 元 熊朋来 《〈钟鼎篆韵〉序》:“乙卯癸亥,一再脱藳,宜无遗字,而帖之所载,韵或缺焉。”
《國語辭典》:遗缺(遺缺)  拼音:yí quē
因原任人员死亡或离职而遗留的职位。
《漢語大詞典》:脱字
书刊中脱漏的字。汉书·艺文志:“文字异者七百有餘,脱字数十。”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上卷序言》:“对于文辞,只改正了几个显然的笔误,和补上若干脱字。”
分類:书刊脱漏
《漢語大詞典》:残脱(殘脱)
残缺脱漏。 宋 曾巩 《刘向〈新序〉目录序》:“ 汉 兴,六艺皆得於断絶残脱之餘。”
分類:残缺脱漏
《漢語大詞典》:误脱(誤脱)
谓文字脱漏讹误。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案‘续经’下当有‘中説’二字,方与上句相对,此偶误脱。”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例:“周书·程典篇:‘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按:德开开三字文不成义,本作‘慎德德开,开乃无患’,与上文皆四字为句,两‘慎德’字相连,误脱其一而义不可通矣。”
《漢語大詞典》:脱谬(脱謬)
亦作“脱繆”。 脱漏、错误。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孝亷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闇蔽也。”晋书·秦献王柬传:“ 武帝 尝幸 宣武场 ,以三十六军兵簿令 柬 校之, 柬 一省便擿脱谬,帝异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繆。”
分類:脱漏错误
《漢語大詞典》:史阙文(史闕文)
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能者。”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见不着,听也听不着,竟算得个‘史闕文’了。”
《国语辞典》:阙字(阙字)  拼音:quē zì
1.诗文有文字脱漏的情形。如:「这本书讹文阙字的情形很严重。」
2.诗文中脱漏的文字。如:「现今重新翻印的古籍,多用□形代表阙字。」
《國語辭典》:讹脱(訛脫)  拼音:é tuō
文字错漏。如:「这篇文章讹脱太多,难以理解。」
《漢語大詞典》:移漏
(1).犹移晷。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燕·慕容熙:“﹝ 归 ﹞年始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 檀 览而善之,拟之 曹子建 。”
(2).遗漏,脱漏。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诸位先生将房里各样稿案查点查点,务必要查细些,不可移漏了事。”
《漢語大詞典》:烂脱(爛脱)
指古书简因腐朽而脱漏致使文字不能衔接。 唐 杨倞 《〈荀子注〉序》:“独荀子未有注解,亦復编简烂脱,传写谬误,虽好事者时亦览之,至於文义不通,屡掩卷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简策错乱例:“幸此文重出,而烂脱之迹,犹未尽泯,可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