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妖淫
(1).淫靡。多指乐声。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雅》《颂》之诗之讲,而妖淫之曲是寻。” 宋 周敦颐 《周子通书·乐上》:“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
(2).怪诞邪僻。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妖淫諛佞譸张之説,无所出於其中。” 唐 柳宗元 《贞符》:“后之妖淫嚚昏好怪之徒,乃始陈大电、大虹、玄鸟、巨跡、白狼、白鱼、流火之乌以为符。”
(3).轻狂放浪。《平山冷燕》第二回:“举止幽闲,宛如一寒素书生,闺阁脂粉妖淫之态,一切洗尽。”
《漢語大詞典》:阴淫(陰淫)
(1).阴气过分。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杜预 注:“寒过则为冷。”
(2).淫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荆 、 吴 、 郑 、 衞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阴淫案衍之音。”《元典章·刑部三·不道》:“外据南方阴淫之地似此淫祀极多,亦合通行禁止。”
《漢語大詞典》:阳春(陽春)
(1).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漢語大詞典》:阳春白雪(陽春白雪)
(1). 战国 时 楚国 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李周翰 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 之涣 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 甄 神醉里邀,风流难遇 五陵 豪。”
(2).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当代》1981年第3期:“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
《漢語大詞典》:桑间(桑間)
(1).指 桑间 之咏。泛指淫靡之音。 秦 李斯 《谏逐客书》:“ 郑 卫 桑间 、《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真伪颠倒,玉石混淆;同‘广乐’於 桑间 ,钧龙章於卉服。”参见“ 桑间濮上 ”。
(2).指男女幽会之地。 明徐元《八义记·阴陵相会》:“那日桑间相会,谁知此地重逢。”参见“ 桑间濮上 ”。
(3).桑林中。 唐 白居易 《春村》诗:“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漢語大詞典》:桑间濮上(桑間濮上)
(1).礼记·乐记:“ 桑间 濮 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玄 注:“ 濮水 之上,地有 桑间 者,亡国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 殷紂 使 师延 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於 濮水 ,后 师涓 过焉,夜闻而写之,为 晋平公 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二诗美则美矣,未免 桑间 濮 上之音尔。”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浅见者胶柱鼓瑟,致使美人香草之遗意,等诸 桑间濮 上之淫声,此 昭明 之过也。”亦省作“ 桑濮 ”。 晋 潘岳 《笙赋》:“乐所以移风於善,亦所以易俗於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 桑 濮 之流已作。”
(2).指男女幽会的地方。汉书·地理志下:“ 卫 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西则首仰 阿甄 ,傍通 戚蒲 ,桑间濮上,淫荒所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陈三姑娘》:“﹝ 陈三姑娘 ﹞年十六七,美丽自命,有桑间濮上之行。其父觉之,遂沉诸湖。”
(3).指男女幽会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漢語大詞典》:郑卫(鄭衛)
(1).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与 卫国 的并称。《楚辞·招魂》:“ 郑 卫 妖玩,来杂陈些。”
(2).指 郑 卫 二国的音乐。 秦 李斯 《上书秦始皇》:“今弃叩缶击瓮而就 郑 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南史·萧惠基传:“自 宋 大明 以来,声伎所尚,多 郑 卫 ,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唐 白居易 《邓鲂张彻落第》诗:“众耳喜 郑 卫 ,琴亦不改声。”
(3).指诗经中 郑国 、 卫国 的民间歌诗。 清 汪熷 《〈长生殿〉序》:“ 郑 卫 岂导淫之作, 楚 骚非变雅之音。”
(4).古称 郑 卫 之俗轻靡淫逸,因以借指风俗浮华淫靡的地方。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一:“城中奢淫过 郑 卫 ,城外艰苦逾 唐 魏 。”
《漢語大詞典》:哇淫
鄙俗淫靡。 唐 郑薰 《赠巩畴》诗:“疏越捨朱絃,哇淫鄙 秦 筝。” 明 李东阳 《洗句亭》诗:“心清絶尘滓,句清无哇淫。” 清 黄鷟来 《戊辰冬与张四明西同舟即事纪别》诗:“举世尚哇淫,往往遭非笑。”
分類:鄙俗淫靡
《漢語大詞典》:靡曼
亦作“ 靡嫚 ”。
(1).华美,华丽。晏子春秋·问上十三:“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鐘鼓之音。” 王闿运 《李恭人行状》:“衣裳澣濯,无珠翠靡曼之饰。”
(2).指美妙的声色。吕氏春秋·顺民:“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鐘鼓。” 高诱 注:“靡曼,好色。”隋书·高勱传:“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耽淫靡嫚,不知纪极。”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十二:“保固真元,絶意房闥,使靡曼不得动吾欲,是谓藏贤。”
(3).纤弱柔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譬舞容迴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4).引申为轻艳卑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应物:“诗律自 沉 宋 之下,日益靡嫚。”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西梆子腔与崐崘南曲,一则悲壮,一则靡曼。”
(5).奢侈淫靡。明史·乐志一:“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风俗日趋於靡曼。”
《漢語大詞典》:放郑(放鄭)
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 郑 声,远佞人。 郑 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唐 司空图 《成均讽》:“虽循机之思,必无谢于继《韶》;而制俗之规,犹未先于放 郑 。”
《漢語大詞典》:衰靡
衰败淫靡。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览 南朝 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元 词日就衰靡,愈趋愈下。”
分類:衰败淫靡
《漢語大詞典》:淫靡
(1).过分享受,恣意浪费。汉书·王褒传:“﹝ 宣帝 ﹞数从 襃 等放猎,所幸宫馆,輒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南屏兴教磨崖:“ 钱唐 自 五季 以来,无干戈之祸,其民富丽,多淫靡之尚。”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崩溃腐化的现象,决不是原因。”
(2).谓文辞浮华艳丽。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惠休 淫靡,情过其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诗章则学矫激于 孟郊 ,学浅切于 白居易 ,学淫靡于 元稹 ,俱名为元和体。”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郑云叟》:“ 郑徵君 为诗,皆祛淫靡,迥絶嚣尘。”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夫 屈原 之《离骚》,忧世愤戚……非拘拘执笔凝思而为之也。至於其徒寖失师意,流於淫靡。”
(3).淫荡,颓废。多用以形容乐声。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淫靡之声,欣之者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俚曲:“《山坡羊》《沉水调》,有数落已为淫靡矣。”
《漢語大詞典》:浊管(濁管)
谓淫靡之音。 元 戴表元 《雪后泛湖歌》:“淫絃浊管何足道,入耳得此成真娱。”
分類:淫靡靡之
《漢語大詞典》:桑间濮上(桑間濮上)
(1).礼记·乐记:“ 桑间 濮 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玄 注:“ 濮水 之上,地有 桑间 者,亡国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 殷紂 使 师延 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於 濮水 ,后 师涓 过焉,夜闻而写之,为 晋平公 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二诗美则美矣,未免 桑间 濮 上之音尔。”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浅见者胶柱鼓瑟,致使美人香草之遗意,等诸 桑间濮 上之淫声,此 昭明 之过也。”亦省作“ 桑濮 ”。 晋 潘岳 《笙赋》:“乐所以移风於善,亦所以易俗於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 桑 濮 之流已作。”
(2).指男女幽会的地方。汉书·地理志下:“ 卫 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西则首仰 阿甄 ,傍通 戚蒲 ,桑间濮上,淫荒所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陈三姑娘》:“﹝ 陈三姑娘 ﹞年十六七,美丽自命,有桑间濮上之行。其父觉之,遂沉诸湖。”
(3).指男女幽会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漢語大詞典》:桑间之音(桑間之音)
指淫靡的音乐。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 郑 卫 之声, 桑间 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説。”参见“ 桑间濮上 ”。
分類:淫靡音乐
《漢語大詞典》:桑间濮上(桑間濮上)
(1).礼记·乐记:“ 桑间 濮 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玄 注:“ 濮水 之上,地有 桑间 者,亡国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 殷紂 使 师延 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於 濮水 ,后 师涓 过焉,夜闻而写之,为 晋平公 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二诗美则美矣,未免 桑间 濮 上之音尔。”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浅见者胶柱鼓瑟,致使美人香草之遗意,等诸 桑间濮 上之淫声,此 昭明 之过也。”亦省作“ 桑濮 ”。 晋 潘岳 《笙赋》:“乐所以移风於善,亦所以易俗於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 桑 濮 之流已作。”
(2).指男女幽会的地方。汉书·地理志下:“ 卫 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西则首仰 阿甄 ,傍通 戚蒲 ,桑间濮上,淫荒所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陈三姑娘》:“﹝ 陈三姑娘 ﹞年十六七,美丽自命,有桑间濮上之行。其父觉之,遂沉诸湖。”
(3).指男女幽会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漢語大詞典》:伧靡(傖靡)
鄙俚淫靡。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乃知词学之微,等之诗亡, 元 曲盛行,弥以傖靡,失其旧体。国朝诸家,尟所折衷。”
分類:鄙俚淫靡
《漢語大詞典》:郑卫之音(鄭衞之音)
1. 春秋 战国 时 郑 卫 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礼记·乐记:“ 郑 衞 之音,乱世之音也。”
2.泛指淫靡的音乐。后汉书·循吏传序:“﹝ 光武 ﹞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 郑 衞 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 郑 衞 之音,未尝一经於耳。”
3.指靡丽的文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 梁 孝元 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録者,亦以不偶於世,无 郑 卫 之音故也。”参见“ 郑声 ”。
《漢語大詞典》:郑声(鄭聲)
(1).原指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的音乐。因与 孔子 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 郑 声,远佞人。 郑 声淫,佞人殆。” 刘宝楠 正义:“《五经异义·鲁论》説 郑国 之俗,有 溱 、 洧 之水,男女聚会,謳歌相感,故云 郑 声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韶》响难追, 郑 声易启。”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淫声》:“ 郑 声淫者, 郑国 作乐之声过於淫,非谓 郑 诗皆淫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此《关雎》所以不作也,此 郑 声所以盈天下也。”参见“ 郑音 ”。
(2).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 清 王夫之 四书稗疏·论语·郑声:“医书以病声之不正者为郑声,么哇嚅唲而不可止者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阳明全篇〉》:“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注:“ 戴元礼 曰:‘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 张锡驹 曰:‘郑声者,神气虚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