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沧海(滄海)
(1).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 《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东海(東海)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南海
(1).泛指南方的海。书·禹贡:“导 黑水 至于 三危 ,入于南海。” 孔 传:“ 黑水 自北而南,经 三危 ,过 梁州 入南海。” 唐 韩愈 《送区册序》:“有 区 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2).古代指极南地区。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礼记·祭义:“推而放诸南海而準,推而放诸北海而準。”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 中国 得而财之。”
(3).泛指东南亚地区,犹言南洋。
(4).指 东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 会稽 ,祭 大禹 ,望于 南海 ,而立石刻颂 秦 德。”
(5).特指 南海观音 所在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汝志良嘉,但须要到南海去。” 吕湛恩 注:“ 观音大士 示现在 浙江 定海县 东 落伽山 ( 落伽山 孤峙海中)。故称 南海观音 。”
(6).指 南中国海 ,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周恩来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出国去,走 东海 、 南海 、 红海 、 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 田汉 《梅兰芳纪事》诗之十七:“名山每看添生面, 南海 秋深访 厦门 。”
《漢語大詞典》:东溟(東溟)
(1).东海。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 元天 高北列, 日观 临东溟。”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一:“ 黄河 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一·潮汐:“若言岸势逼,则东溟自 定海 吞 餘姚 、 奉化 二江,侔之 浙江 ,尤甚狭迫。” 毛泽东 《清平乐·会昌》词:“ 会昌 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2).犹东洋。指 日本 。 陈三立 《辛丑七月登焦山作》诗:“二客东溟秀,谐戏俯急湍。”自注:“谓 日本 结城琢 、 中村兼善 。”
分類:东海日本
《漢語大詞典》:东瀛(東瀛)
(1).东海。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颂·回向佛道篇颂》:“咄嗟失道尔迴驾,沔彼流水趣东瀛。” 唐 刘禹锡 《汉寿城春望》诗:“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明 何景明 《喜戴仲鹖得乡荐》诗之一:“试问东瀛海边住,何如 金明池 上游。” 清 龚自珍 《水龙吟》词:“ 乾隆 丙午,鲸波不靖, 凤山 围急。愤气成神,大招不反,东瀛盪坼。”
(2).指 日本 。 清 王韬 《〈湖山侗翁诗集〉序》:“去年闰三月游 东瀛 ,小住 江户 。”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辞》:“自兹以后,行见 东瀛 留学界,蒸蒸日盛矣。” 杜宣 《悼郭老》诗:“人在 东瀛 心在国,不甘亡命度华年。”
分類:东海日本
《漢語大詞典》:东极(東極)
(1).东方边际;东方极远之处。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 竪亥步 ,自东极至於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 晋 左思 《吴都赋》:“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经 扶桑 之中林,包 汤谷 之滂沛。” 唐 陆龟蒙 《和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老思东极旧巖扉,却待秋风泛舶归。”
(2).指 中国 东部边境。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 泰山 ,周览东极。”魏书·百济传:“今中夏平一,宇内无虞,每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
(3).指 东海 。亦泛指东方大海。 唐 杜甫 《长江》诗之二:“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仇兆鳌 注:“东极,指 东海 。” 明 俞安期 《望海》诗:“星临东极无分野,山入南荒有 沃焦 。”
《漢語大詞典》:左海
(1).谓海居于东。礼记·乡饮酒义:“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 陈澔 集说:“天地之间海居于东,东则左也。”
(2).东海。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 左海 春朝,连章离翰。” 宋 王应麟 玉海·地理·州镇:“ 临安 西界 浙河 ,东奄 左海 。”
(3). 福建省 的别称。
分類:东海福建
《漢語大詞典》:春溟
东海。 唐 宋之问 《景龙四年春祠海》诗:“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
分類:东海
《漢語大詞典》:东海(東海)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高卧
(1).安卧;悠闲地躺着。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颯至,自谓 羲皇 上人。”《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张飞 大怒,谓 云长 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 巴金 《家》十二:“高卧在箱子里的历代祖先的画像也拿出来。”
(2).指隐居不仕。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卿( 谢安 )屡违朝旨,高卧 东山 ,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 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次子 察 ,进士及第,累佐使府,后高卧 庐山 。” 许地山 《狐仙》:“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 祁山 。”
(3). 汉 汲黯 任 东海 太守时,因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餘, 东海 大治。”后 汉武帝 又召拜 汲黯 为 淮阳 太守, 汲黯 不受印。 武帝 说:“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 居郡如故治, 淮阳 政清。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以“高卧”为无为而治之典。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 淮阳 股肱守,高卧犹在兹。”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十年高卧,一旦升华。”
《漢語大詞典》:金庭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庐州郡 巢县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别名 紫微山 。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越州郡 剡县 (今 浙江省 嵊县 ),周围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会稽 东海 际之 桐柏山 中。 晋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四:“ 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启基 桐柏 ,厥号 金庭 。”
(4).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 宋 沈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庭迹渺茫。”
《漢語大詞典》:三神山
传说 东海 中仙人所居之山,即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巿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宋 晁补之 《次韵和赵令佥防御春感怀》:“上书自去千牛卫,掛席欲过三神山。”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风引三神山, 蓬莱 竟谁是?”
《漢語大詞典》:卧治
西汉 时 汲黯 为 东海 太守,“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餘, 东海 大治。”后召为 淮阳 太守,不受。 武帝 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尚可。”隋书·元孝矩传:“若以边境务烦,即宜徙节 涇郡 ,养德卧治也。” 元 萨都剌 《寄呈江东廉使王继学》诗:“秪应 王 谢 风流在,卧治 东山 足令名。”
《漢語大詞典》:沃焦
(1).亦作“ 沃燋 ”。古代传说中东海南部的大石山。文选·郭璞〈江赋〉:“出 信阳 而长迈,淙 大壑 与 沃焦 。” 李善 注引《玄中记》:“天下之大者,东海之 沃焦 焉,水灌之而不已。 沃焦 ,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文选·嵇康〈养生论〉“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晋 司马彪 曰:“一名 沃燋 ……在 扶桑 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 沃燋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沃焦 之石,何气所然。” 清 邓旭 《钱塘看潮》诗:“伊昔惟闻东流之水无尽期, 沃焦 澒洞为漏巵。”
(2).古代传说中的异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东方有 螗螂 、 沃焦 。”
《漢語大詞典》:五山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漢語大詞典》:东蒙(東蒙)
(1). 山东省 蒙山 的别称。因在 鲁 东,故名。论语·季氏:“夫 顓臾 ,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 杨伯峻 注:“ 东蒙 ,即 蒙山 。” 唐 高适 《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诗:“前临 少昊 墟,始觉 东蒙 长。”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妖氛雾起濛濛,濛濛,昏 岱岳 ,撼 东蒙 。”
(2). 陕西省 终南山 山峰名。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猿啼月落青山空,旧隐梦寂思 东蒙 。”老学庵笔记卷九:“ 东蒙 盖 终南山 峰名…… 种明 《东蒙新居诗》亦云:‘登遍 终南 峰, 东蒙 最孤秀。’”
(3).道家指 东海 仙境中的山。云笈七籤卷十二:“高奔日月吾上道……驾歘接生宴 东蒙 。” 张君房 注:“ 东蒙 , 东海 仙境之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