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昙摩(曇摩)
(1).梵语dharma的译音,亦译“达摩”、“达磨”、“曇无”等。意为法,佛法。佛门僧人常以“曇摩”、“曇无”等为其名之组成部分。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中之 昙摩难提 (意译 法喜 )、 昙无竭 (意译 法勇 )即是。
(2).名僧 昙摩罗 的省称。又名 昙摩迦罗 ,意译 法时 。 西域 乌场国 人,通晓诸经。 北魏 嘉平 时来华,在 洛阳 建 法云寺 ,传习戒律,为京师僧俗所宗仰。 唐 沈佺期 《红楼院应制》诗:“ 支遁 爱山情谩切, 曇摩 泛海路空长。”
《漢語大詞典》:毗岚(毗嵐)
梵语Vairambhaka的译音。意为迅猛的风,狂风。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毗嵐……或作毗蓝婆,或作鞞嵐,或云吠蓝,或作随蓝,或言旋蓝,皆是梵之楚夏耳,此译云迅猛风也。” 清 钱谦益 《大梁周氏金陵寿宴序》:“龙汉之火,不将为萤爝乎?金藏之水,不将为涓滴乎?毗嵐之风,不将为调刁乎?”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神牛罢吼灵狮睡,毘嵐扑地声何厉。”
分類:梵语译音
《漢語大詞典》:脩罗(脩羅)
梵语Asura的译音“阿修罗”的省称。古 印度 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常与天神作战。佛教采用其名,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脩罗龙战几何时? 王母 重见 善见池 。金翅食龙四海水, 女床 栖凤万年枝。”
《漢語大詞典》:毗舍
(1).佛教语。梵文译音。又译作“吠舍”、“吠奢”。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指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等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遂利远近”自注:“﹝吠奢﹞,旧曰毗估。”毗,一本作“ 毘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天竺 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餘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陁是也。”
(2).邻舍。 林纾 《清中宪大夫揭阳姚公墓志铭》:“故每遇无聊不平,輙键户,取所手録者,抗声击节,恣读无已,声震毗舍,过者怪诧。”
《漢語大詞典》:摩罗(摩羅)
(1).百合的别名。《政和证类本草·草部中品之上·百合》:“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 荆州 川谷。”
(2).鳄鱼。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罗:《善见》云鶚鱼,长二丈餘,有四足,似鼉。”
(3).梵语译音。即魔。意为扰乱,障碍。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 波旬 。后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摩罗之言,假自 天竺 ,此云天魔, 欧 人谓之撒但,本以目 裴伦 (G.Byron)。” 赵朴初 《临江仙·题萧淑芳画花卉长卷》词之二:“岂独爱花兼爱刺,锋銛何减吴戈?不辞流血对摩罗。”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语。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bhikṣuṇī的音译。《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韩愈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刍尼」。
《國語辭典》:陀罗尼(陀羅尼)  拼音:tuó luó ní
一串帮助记忆的语言或声音。为梵语dhāraṇī的音译。意译为总持。一般认为它具有神秘的力量,使持诵者获得功德和对佛法不忘的作用。在汉、藏佛经中,陀罗尼皆采音译。其篇幅长短不一。
《國語辭典》:药叉(藥叉)  拼音:yào chā
佛教用语。八部众之一。梵语yakṣa的音译。佛教指会伤害人的鬼。《大乘掌珍论。卷上》:「如世有一无智画师,画作可畏药叉鬼像,或女人像,眩目乱意,谓为实有。」也作「夜叉」。
《國語辭典》:曼陀罗(曼陀羅)  拼音:màn tuó luó
植物名。茄科曼陀罗属,一至多年生草本。单叶互生,广卵形,先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波状分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花单生于枝分叉间或叶腋间,具短柄,白色。蒴果表面多刺,成熟时由深绿色变为淡褐色,规则四瓣裂。有毒,可作麻醉剂、镇静剂。也称为「风茄儿」、「恶客」。
《漢語大詞典》:兰阇(蘭闍)
亦作“ 兰奢 ”。 梵语或伊朗语译音。为褒赞之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竝加霑接,人人有説色。唯有 临海 一客姓 任 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 任 边云:‘君出, 临海 便无復人。’ 任 大喜説。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羣胡同笑,四坐竝懽。”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王导 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谓胡僧曰:‘兰奢,兰奢。’乃胡语之藵誉者也。”一说,即兰若。见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后人亦间有用之者。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四章:“盖今之沙门,虽身在兰闍,而情趣缨茀者,固如是耳。”参见“ 兰若 ”。
《國語辭典》:兰若(蘭若)  拼音:lán rě
寺院或空净闲静的地方。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唐。杜甫 谒真谛寺襌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偶涉一兰若,殿宇襌舍,俱不甚弘敞。」
《漢語大詞典》:木征
古代 吐蕃 别族 青唐羌 人语译音,意为龙头,指兄弟辈中有权威的长兄。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瞎毡 有子 木征 ;‘木征’者,华言‘龙头’也。以其 唃廝囉 嫡孙,昆弟行最长,故谓之‘头龙’-- 羌 人语倒,谓之‘头龙’。”
《漢語大詞典》:马鹿(馬鹿)
(1).马和鹿。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马鹿之异形,众人所知也。” 唐 古之奇 《秦人谣》:“上下一相蒙,马鹿遂颠倒。”新唐书·元稹传:“彼 赵高 ,刑餘之人,傅之以残忍戕贼之术,日恣睢,天下之人未尽愚,而 亥 不能分马鹿矣。”
(2).鹿的一种。体长,肩高,耳大,有如小马,故称马鹿。雄的有角,最多生八叉。毛色夏季赤褐色,冬季灰褐色,臀部灰白色。我国多产于 东北 、 内蒙 、 西藏 等地。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肉供食用,鹿茸入葯。 沈凯 《古玛河春晓》第五章:“离他不到二十步远的水边,站着一头肥壮的马鹿,摇晃着一对美的盘杈大角。”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鹿
(3).梵语Mahallaka的日语译音。无知,愚蠢。日语亦用以骂人,谓笨蛋;混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教者马鹿,学者亦马鹿。” 瞿秋白 《乱弹·小白龙》:“如此之爱国主义,如此之国家主义,如此之马鹿。”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马鹿!’留一撮撮小胡子的 森田 ,也踱出来,站在一边,瞪着眼睛,帮着 韩老六 斥骂 郭全海 。”
《漢語大詞典》:济农(濟農)
汉语“亲王”的蒙古语译音。也写作吉囊、吉能。意为“副王”或“副汗”。 明 代 蒙古 贵族首领称号之一。一般由汗王的兄弟或儿子充任。 明 宣德 八年(公元1433年) 脱脱不花 被立为 岱总汗 后,以其弟 阿噶巴尔济 为济农辅政。至 清 代,凡任 伊克昭盟 盟长者均有此称,其它 蒙古 各部贵族则不再使用这一称号。《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封爵》:“ 天聪 七年,长子 巴达礼 授济农袭 图什业图汗 。”
《國語辭典》:拜拜  拼音:bài bai
1.一种供神的仪式。如:「台湾、闽南地区,每逢神明诞辰,则需拜拜,有时还大宴亲朋。」
2.再见。为英语bye-bye的音译。
《漢語大詞典》:娑婆诃(娑婆訶)
梵语译音。有吉祥、息灾等义。多见于佛教的真言之末。《大悲咒》:“波夜摩那娑婆訶。”参阅《秘藏记抄》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