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鸣石(鳴石)
(1).撞击后能传声甚远的石头。可作砧石、磬石。山海经·中山经:“﹝ 长石之山 ﹞其西有谷焉,名曰 共谷 ,多竹, 共水 出焉,西南流注于 洛 ,其中多鸣石。” 郭璞 注:“ 晋 永康 元年, 襄阳郡 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即此类也。” 袁珂 校注:“鸣石,盖磬石之类。 郭 説 襄阳郡 上鸣石,见《晋书·五行志》。”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鸣石出 华阴 ,虚桐採凤林。”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轮。”
(2).使山石发出鸣声。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鸿晨惊以响湍,泉夜下而鸣石。”
《國語辭典》:汲绠(汲綆)  拼音:jí gěng
汲水的绳子。《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东都城内粮尽,布帛山积,乃以绢为汲绠,然布以爨。」宋。陆游〈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一○首之六:「百尺持汲绠,道长畏天暑。」
《漢語大詞典》:发石(發石)
(1).用机械发射石块。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 众号曰‘霹靂车’”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以古有矢石。又《传》言‘旝动而鼓’,《説》曰‘旝,发石也’。”新唐书·李密传:“造云旝三百具,以机发石,为攻城具,号‘将军礮’。”
(2).剖开石头。 晋 葛洪 神仙传·刘安:“王必若见年少则谓之有道,皓首则谓之庸叟,恐非发石採玉、探渊索珠之谓也。”
《漢語大詞典》:狠石
即很石。形状如羊的石头。 宋 苏轼 《甘露寺》诗序:“寺有石如羊,相传谓之狠石。云 诸葛孔明 坐其上,与 孙仲谋 论 曹公 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二狠石:“ 京口 北固山 甘露寺 有狠石, 临潼 驪山 亦有狠石。”参见“ 很石 ”。
分類:石头
《漢語大詞典》:很石
石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甘露寺 前。状如伏羊。相传 刘备 (一说 诸葛亮 )曾坐其上,与 孙权 共论 曹操 。 唐 罗隐 《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 紫髯 桑盖 此沉吟,很石犹存事可寻。”题注:“传云: 吴 主 孙权 与 蜀 主 刘备 尝此置会云。”很,一本作“ 狠 ”。 宋 苏轼 《甘露寺》诗序:“寺有石如羊,相传谓之很石,云 诸葛孔明 坐其上与 孙仲谋 论 曹公 也。” 宋 苏轼 《甘露寺》诗:“很石卧庭下,穹隆如伏羱。” 宋 姜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词:“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國語辭典》:磨盘(磨盤)  拼音:mò pán
1.托著磨的圆形底盘。
2.碾碎谷物的工具,通常是用两块圆形石盘上下组合而成的。
3.山名。位在云南省马龙县西北,明天启五年,大军败乌撒土酋安效良之地。
《國語辭典》:嘉石  拼音:jiā shí
有纹理之石。古代立文石于大司寇听讼处,使罪人坐在石上示众,并思其石之文理,以悔悟自改。《周礼。秋官。大司寇》:「乃致于朝,然后听之,以嘉石平罢民。」
《漢語大詞典》:丹石
(1).赤色的石头。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丹丘 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碯也。” 南朝 梁 江淹 《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 宋 沈遘 《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诗:“巖足多丹石,光华灿宝璐。”
(2).指丹砂炼制的丹药。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疽阴阳症:“族伯 临川 推官……多服乌附丹砂,晚年疽发背,其大如扇。医者悉归罪於丹石之毒。”
(3).丹砂和石头。比喻赤诚、坚定。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丹可灭而不能使无赤,石可毁而不能使无坚。苟无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由。”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经纬抗 鲁 云之作,论思倾丹石之衷。”
《國語辭典》:造像  拼音:zào xiàng
用石膏、石材或金属雕塑、铸造的像。三国魏。曹植〈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
《漢語大詞典》:石图(石圖)
有图文的石头。古代迷信,以其为祥瑞。宋书·五行志二:“ 魏 世 张掖 石瑞,虽是 晋 氏之符命,而於 魏 为妖…… 刘歆 以为金石同类,石图发非常之文,此不从革之异也。” 唐 王勃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诗:“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魏 晋 间 张掖 出石图,则类乎河图之出矣。”
《國語辭典》:三仓(三倉)  拼音:sān cāng
书名:(1)汉并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博学〉篇,所成的书。共三千三百字。(2)魏晋间并合李斯〈仓颉〉篇、扬雄〈训纂〉篇、贾鲂〈滂喜〉篇所成的书。共七千三百八十字。
《漢語大詞典》:石板
亦作“ 石版 ”。
(1).片状的石头。 唐 孟郊 《献襄阳于大夫》诗:“风漪参差泛,石板重叠躋。” 唐 皮日休 《寒日书斋即事》之二:“盆池有鷺窥苹沫,石版无人扫桂花。” 茅盾 《当铺前》:“趿着鞋皮的伙计探头到门口看了一眼,咳着,把痰吐在街心石板上。”
(2).一种文具。以石笔在上面写字,多为儿童习字之用。
《漢語大詞典》:炮石(砲石)
亦作“礮石”。 古代用炮抛射的石头。文选·潘岳〈闲居赋〉:“礮石雷骇,激矢蝱飞。” 李善 注:“礮石,今之抛石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李允则 , 真庙 时知 沧州 。虏围城,城中无礮石,乃凿冰为礮,虏解去。”元史·唵木海传:“攻城以砲石为先,力重而能及远故也。”《水浒传》第一一三回:“城上列着踏弩、硬弓、擂木、砲石。”
分類:石头
《漢語大詞典》:砚石(硯石)
(1).可作砚台的石头。 唐 韩愈 《高君仙砚铭》:“儒生 高常 ,与予下 天坛 ,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稜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
(2).指砚台。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 中国 是‘文雅的国度’。”
《漢語大詞典》:石阑干(石闌干)
石头栏杆。 元 萨都剌 《秋词》:“石阑干畔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亦省作“ 石阑 ”、“ 石栏 ”。 元 王逢 《景阳井》诗:“石阑漫涴臙脂色,不似湘筠染泪痕。” 清 邵长蘅 《夜游孤山记》:“竝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 西泠桥 石栏。”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墙后花木,建筑耸出,后门一道斜向左,门前有月台,石栏回绕,有石阶数级。”
《漢語大詞典》:石理
石头的脉络纹理。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方城石》:“此石出 方城县 葛仙公巖 内,石理如玉,莹如鑑光。” 清 高兆 《观石录》:“石理不一,相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