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传形(傳形)
(1).画像。 宋 苏轼 《传神记》:“传神之难在目。 顾虎头 云:传形写影,都在阿堵中。” 清 袁枚 新齐谐·画工画僵尸:“嘱隣人代请 以贤 为其父传形。”
(2).依原形仿制。旧题 宋 董逌 《钱谱·故钱》:“传形五銖钱 刘备 所铸,文字,轻重、大小与五銖无别,但以‘五’字在左,‘銖’字在右,谓之传形。”
《漢語大詞典》:写像(寫像)
(1).画像。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遣使审恤之始:“凡内臣曾奉命审録者,其墓舍輒画壁写像於南面,法司堂官隅侍,御史与曹郎引囚听命於下,以为荣观。”
(2).铸像。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蜀中写像》:“ 蜀 中有良金写像之事,又不止画像已也。”
分類:画像
《國語辭典》:影神  拼音:yǐng shén
遗像。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莫不我成亲的时分,下车来冲著岁君,拜先灵背了影神,早新妇儿遭恶运。」《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韩思厚看见影神上衣服容貌,与思温元夜所见的无二。」
《漢語大詞典》:传影(傳影)
画像。 清 黄宗羲 《题张子游卷》:“传影之家,今所称手者,大略为 曾波臣 之弟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吴门画工:“贵戚家争遗重币,乞为先人传影。”
分類:画像
《漢語大詞典》:写真图(寫真圖)
(1).画像。 宋 孙甫 《唐史论断·册忠王为皇太子》:“ 开元 十七年, 忠王 领 河北 元帅,与百官相见。 张説 退而言曰:‘尝观 太宗 写真图, 忠王 奇表,实类 圣祖 ,社稷之福也。’”
(2).指描绘实在景物的图画。 唐 李白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诗:“闻君写真图,岛屿备縈迴。”
《漢語大詞典》:丹青客
指古代功臣的画像。古代天子为表彰功臣的功勋,令画工画其像于台、阁中,故称。 清 唐孙华 《门神同查夏仲恺功戏作》诗之一:“敢同阁上丹青客,长作门边骯脏人。”
《國語辭典》:合家欢(合家歡)  拼音:hé jiā huān
1.全家欢乐。也作「閤家欢」。
2.全家合照的照片或合画的画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出五百两银子,请他画一张合家欢。」也作「閤家欢」。
3.饺子。《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家家户户闹轰的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
《漢語大詞典》:写真像(寫真像)
画像。《云笈七籤》卷五:“ 明皇 天宝 中,勑 李含光 於 太平观 造影堂写真像,用旌仙跡焉。”
分類:画像
《漢語大詞典》:遗照图(遺照圖)
指死者生前的画像。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你与我把招魂衣摄,遗照图悬,龙墀净扫,凤幄高褰。”
《漢語大詞典》:画真儿(畫真兒)
画像。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玉娉婷,新梳掠,曲弯弯柳眉青浅,香馥馥桃脸红娇,腰肢一捻轻,举止十分俏,便似画真儿描不成如花貌。”
分類:画像
《國語辭典》:遗像(遺像)  拼音:yí xiàng
1.死者生前的照片或肖像。如:「国父遗像」。《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见中间奉著灵柩,面前香炉、烛台、遗像、魂幡。」
2.当物体移去或闭眼时,物像仍存在瞬间的现象。也称为「后像」。
《國語辭典》:真相  拼音:zhēn xiàng
事物的原本面目,或真实的情况和经过。《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磨云得其真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惊得面如土色,不好开言。又见道著真相,一发慌了。」
《國語辭典》:图形(圖形)  拼音:tú xíng
1.画像。《宋书。卷一七。礼志》:「自汉兴已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三国演义》第四回:「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2.由点、线、面集合成的图样。如:「几何图形」。
《國語辭典》:图样(圖樣)  拼音:tú yàng
设计图。《北史。卷六○。宇文贵传》:「是时将复古制明堂,议暂皆不能决。恺博考群籍,为明堂图样奏之。」
《漢語大詞典》:真容
真实的容貌。亦指画像、塑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寺上经函,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衝,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玄宗 之离 蜀 也,以所居行宫为道士观,仍铸金为真容。” 叶圣陶 《苦辛》:“可是对于最亲近的几家亲戚,我仍旧去‘拜年’,因为父亲说,‘那几家的祖先的真容,总得去拜一拜。’”
《國語辭典》:佛像  拼音:fó xiàng
1.佛陀的造像。《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2.泛指佛、菩萨、罗汉、明王等的造像。造像的方式包括雕塑、铸、绘画、刺绣。《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