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像形
与某事物形状相似。荀子·彊国:“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
分類:物形相似
《國語辭典》:塑造  拼音:sù zào
利用黏土或人造油土等材料,以按捏、加减、铲削等手法塑成人物或物体的形象。
《國語辭典》:雕塑  拼音:diāo sù
雕刻和塑造的合称。包括艺术作品中石、竹、木等的雕刻和泥塑。
《國語辭典》:雕像  拼音:diāo xiàng
以人物为题材的雕刻作品,通常以铜、大理石、木材为材料。也作「彫像」。
《國語辭典》:劳务(勞務)  拼音:láo wù
劳动、工作。如:「近来工厂中劳务纷繁,几乎每位员工都得加班。」《红楼梦》第一六回:「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务。」
《漢語大詞典》:规拟(規擬)
(1).谓某物与另物形状之相似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内又进两天门,路渐东北转,崖石诡变,多所仿类,导者行急,予强留諦视,顾此失彼,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种种规拟也。”
(2).设想;拟定。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诗经的时代,果真如‘毛传’或‘朱注’所规拟的那样吗?他们究竟有什么确实的根据?” 郭沫若 《断断集·再谈官票宝钞》:“他最初的建议便是那 咸丰 元年九月所奏的理财一折,在那儿他规拟了一条。”
《漢語大詞典》:粗形
谓不清晰的物形,仅具轮廓。初学记卷五引 晋 裴秀 《禹贡九州地域图论》:“唯有 汉 氏所画舆地,及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不备载名山大川。其所载列,虽有麤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
《漢語大詞典》:成矿
使转变为矿石
注入或补给矿物。例如:使有机物矿化。
,使其转变为矿物形态
《國語辭典》:原型  拼音:yuán xíng
1.一事物最初或最原始的模式。文学上常用来称某故事的原始型态。也称为「基本型态」、「基型」。
2.雕刻家以蜡、黏土或油土塑造首次模型,然后以石或木等材料进行雕刻制作的模型,称为「原型」。
3.在电脑动画的创作领域,原型的设计极为重要。又称为Prototype。Prototype具有几种特性:一个问题一个原型,原型是用来验證、用来说服他人。原型通常作为技能操作的介面,包含过场动画或动画特效。
《漢語大詞典》:玉润冰清(玉潤冰清)
像玉一样润泽,像冰一样清纯。常喻人或物形神之美。 宋 曾巩 《荔支》诗之二:“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絳纱新。”《群英类选·金兰记·舟中掷帕》:“暂时相见意冲冲,玉润冰清迥不同。”
《漢語大詞典》:象形拳
拳术类别之一。由模仿动物的神形以及表现古代某些特定人物形象的动作组成。分象形和取意两种。前者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动作为主,追求形象,技击性较差;后者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动作,技击性较强。主要有猴拳、鹰拳、蛇拳、螳螂拳、鸭形拳、醉拳等。
《國語辭典》:象形文字  拼音:xiàng xíng wén zì
模仿物体形状所造的文字。如「日」、「月」、「山」等。中国的部分文字与埃及的文字等,均含有象形文字。也称为「表形文字」。
《漢語大詞典》:戏出儿(戲出兒)
根据戏曲中某个场面而绘画或雕塑的人物形象。多印成年画,亦有制成工艺品的。
《漢語大詞典》:肖像画(肖像畫)
描绘人物形象的画。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但是,雪白的须发,健康的血色,和气的面貌,我想,倘若作为肖像画的模范,倒是很出色的。” 巴金 《三次画像》:“他的画完成了,送到 华东 肖像画展览会去了。” 李玲修 《笼鹰志·苍鹰上击翻曙光》:“ 王习三 的肖像画,更是维妙维肖。”
《国语辞典》:响糖(响糖)  拼音:xiǎng táng
一种流行于北方的脆糖食品,常做成各种动物形状,可供玩食。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一折:「先去买十只大羊,五果五菜,响糖狮子。」《金瓶梅》第三四回:「书童儿在书房内叫来安儿扫地,向食盒揭了,把人家送的桌面上响糖与他吃。」也称为「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