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汉渚(漢渚)
(1). 汉水 水边; 汉水 。 汉 王逸 《九思·疾进》:“周徘徊兮 汉 渚,求水神兮灵女。”晋书·羊祜传论:“垂大信於南服,倾 吴 人於 汉 渚。” 南朝 梁简文帝 《从顿蹔还城诗》:“ 汉 渚水初渌, 江 南草復黄。”
(2).银河。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之三:“行人莫便销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之六:“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鶯歌凤舞前。”
《漢語大詞典》:槎头鳊(槎頭鯿)
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 汉水 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 槎头缩颈鯿 ”。 唐 孟浩然 《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钧,果得槎头鯿。” 唐 杜甫 《解闷》之六:“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编。”亦省称“ 槎头 ”。 唐 杜甫 《观打鱼歌》之二:“ 徐州 秃尾不足忆, 汉 阴槎头远遁逃。” 宋 梅尧臣 《和李廷老家会饮》:“ 汉 糟槎头美, 吴 羹成咄呵。” 清 陈维嵩 《金菊对芙蓉·惠山夜饮仍用蝶庵词韵》词:“且饼煎寒具,鱠切槎头,相逢满酌梨花冻。”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国语辞典》:襄河  拼音:xiāng hé
河川名。汉水流至湖北省襄阳县以下的部分。也称为「襄水」。
《漢語大詞典》:白铜堤(白銅堤)
古代 襄阳 境内 汉水 堤名。 唐 刘禹锡 《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之二:“ 汉水 青山郭, 襄阳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春》之一:“ 白铜堤 下烟苍苍,林端细蕊参差香。”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之四:“緑树藏鶯鶯正啼,柳丝斜拂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
《国语辞典》:襄阳县(襄阳县)  拼音:xiāng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北省北部,汉水南岸,与樊城隔水相望。上通秦陇,下控荆楚,形势扼要,自古为南船北马的分途点。境内以产米、麻油著名。今大陆地区已将襄阳与樊城合并为襄樊市。
《漢語大詞典》:楚堤
指 汉水 堤岸。 唐 张籍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诗:“ 商 路雪开旗旆展, 楚 堤梅发驛亭春。”
分類:汉水堤岸
《国语辞典》:大巴山  拼音:dà bā shān
山脉名。在陕西省西乡县东南,范围包括汉水、长江之间诸山。也称为「巴岭山脉」。
《国语辞典》:汉中盆地(汉中盆地)  拼音:hàn zhōng pén dì
地名。位于秦岭和大巴山间,汉水流贯其间,此乃陕西南部的精华区。盆地中气候湿润温和,物产丰饶,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南郑是此区重要的城市。
《国语辞典》:江汉平原(江汉平原)  拼音:jiāng hàn píng yuán
长江中游、汉水下游及洞庭湖四周的平原。平原上河湖交错,土地肥沃,盛产稻米与棉花,为渔米之乡。此区为古云梦大泽的遗迹。
《国语辞典》:云梦大泽(云梦大泽)  拼音:yún mèng dà zé
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汉水间一带地区,为古代云梦大泽的湖底。地势低,湖群密布,水道纷歧,灌溉非常便利,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国语辞典》:保康县(保康县)  拼音:bǎo kā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北省襄阳县之西,汉水交流之南河上游。富林、矿资源,农产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并产木耳、油桐、药材等。
《国语辞典》:郧县(郧县)  拼音:yún xiàn
县名。位于湖北省境西北,濒汉水北岸。
《国语辞典》:汉口市(汉口市)  拼音:hàn kǒu shì
城市名。位于大陆地区,因地当汉水入长江之口而得名,为长江流域交通枢纽,旧有九省通衢之称。今为平汉及粤汉铁路终点,工商业发达。亦为桐油、木材、茶叶、药材等大市场,是长江沿岸第二大商港。
《国语辞典》:巴岭山脉(巴岭山脉)  拼音:bā lǐng shān mài
山脉名。在陕西省西乡县东南,范围包括汉水、长江之间诸山。也称为「大巴山」。
《国语辞典》:隆中山  拼音:lóng zhōng shān
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临汉水。多名胜古迹,汉末诸葛亮曾隐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