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攀枝运动(攀枝运动)  拼音:pān zhī yùn dòng
动物将手握住树枝,两手交互动作,身体也自然的跟著晃动前进的一种移动方式。如:「攀枝运动是猴子或猩猩常有的一种行动方式。」
《国语辞典》:前合后偃(前合后偃)  拼音:qián hé hòu yǎn
身体前后俯仰晃动,站立不稳的样子。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又道我是鬼魂儿在眼边,唬的他对面无言,有似风颠,惊急力前合后偃。」
《国语辞典》:前合后仰(前合后仰)  拼音:qián hé hòu yǎng
身体前后晃动。多用以形容大笑、酒醉或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拚了个前合后仰。」也作「前仰后合」。
《国语辞典》:后仰前合(后仰前合)  拼音:hòu yǎng qián hé
身体前后晃动。多用来形容大笑、酒醉或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明。无名氏《锁白猿。楔子》:「我则见他后仰前合酒力拥。」也作「前仰后合」。
《国语辞典》:后合前仰(后合前仰)  拼音:hòu hé qián yǎng
身体前后晃动。多用以形容大笑、酒醉或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也作「前仰后合」。
《国语辞典》:心旌摇惑(心旌摇惑)  拼音:xīn jīng yáo huò
心绪如晃动不定的旗帜。比喻思绪不定,非常困惑。如:「他被这些问题搞得心旌摇惑,寝食难安。」
《国语辞典》:摇摇晃晃(摇摇晃晃)  拼音:yáo yáo huàng huàng
左右摇曳,晃动不定的样子。如:「看他摇摇晃晃,满嘴胡言乱语,八成又喝醉酒了。」
《国语辞典》:火焰焰  拼音:huǒ yàn yàn
紧张晃动的样子。《水浒传》第一三回:「这个圆彪彪睁开双眼,胳查查斜砍斧头来;那个𠛡剥剥咬碎牙关,火焰焰摇得鎗杆断。」
分类:紧张晃动
《国语辞典》:点头幌脑(点头幌脑)  拼音:diǎn tóu huǎng nǎo
头部不停的摇摆晃动。《西游记》二四回:「看他丁在枝头,手脚乱动,点头幌脑。」
《漢語大詞典》:杠荡
不断地摇晃,晃动(刚栽的小树可经不起你这样杠荡)
犹豫,使处于不定状态(孩子的婚事不能杠荡了)
《漢語大詞典》:滉然
波影晃动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镇边城》:“ 凤凰山 之下,有泉可二十里,达于 浑河 ,照映萧瑟,町畦滉然。”
分類:晃动
《漢語大詞典》:卜楞
(1).极快地晃动。 梁斌 《播火记》八:“ 李德才 把脑袋一卜楞。”
(2).象声词。时常迭用,形容不紧不慢连续不断的钝响。 端木蕻良 《三月夜曲》:“卖布的泼浪鼓卜楞卜楞响着。”
《漢語大詞典》:打提溜
亦作“ 打滴溜 ”。 方言。谓人或物因悬空挂起而晃动。《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我开了门,一像个媳妇子扳着咱那门桄打滴溜哩!”《中国歌谣资料·褡连儿搭》:“麦子磨成面,芝麻磨成油,黄瓜上了架,茄子打提溜。” 杨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我直长直长也长不大!志愿军爷爷告诉我说,大年五更捽着门栓打提溜,就拔高了。”
分類:悬空晃动
《國語辭典》:前仰后合(前仰後合)  拼音:qián yǎng hòu hé
身体前后晃动。多用以形容大笑、酒醉、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红楼梦》第四一回:「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朦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话没有说完,在座一齐笑起来,邹绍衍和冲天炮更是笑得前仰后合。」也作「后合前仰」、「后仰前合」、「前合后仰」。
《漢語大詞典》:溶溶曳曳
亦作“ 溶溶洩洩 ”。 晃动貌;荡漾貌。 唐 罗隐 《浮云》诗:“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 苍梧 即帝乡。”曳曳,一本作“ 洩洩 ”。 宋 范成大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词:“溶溶洩洩,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暮春:“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当此之时,雕梁燕语,綺槛鶯啼,静院明轩,溶溶洩洩,对景行乐,未易以一言尽也。”
分類:晃动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