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壮严经同本而支出者。
佛境界庄严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贤菩萨之三昧也。大疏十谓佛境界是诸佛自證真实境界,非声闻等所能及,如法华方便品中所说,庄严者,即是如来自證体,有无量德自庄严云。义释七谓此佛境界,即是诸佛自證不思议平等心地之庄严,谓从大悲胎藏曼陀罗,普现色身,遍满虚空法界,一时行菩萨行,庄严种种佛刹,成就一切众生,随起一种善根,皆具万德,故名为普贤菩萨。普贤即是大日之圆因,而佛是圆因之果也。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庄严入一切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之略名。
唯识无境界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般若流支译,楞伽经唯识论之异名。
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萨遮尼乾子经之异名。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大萨遮尼乾授记经同本。但缺王论品。
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證智,妄觉非境界。」
【俗语佛源】
本指疆域,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诗中的境界很美。(李明权)
境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自第二之转相现一切之境界者。亦名现相。又名现识。唯识论所谓果能变。与识之自体分所现之相分同。起信论曰:「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三藏法数】
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境界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般若之一,一切诸法为般若所对境界(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故指一切诸法曰境界般若。见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般若之一。
【三藏法数】
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證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證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境界有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
境界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爱之一。(参见:爱)
语轮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佛之陀罗尼身境界。是百光遍照真言字所成也。大日经六曰:「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义释十三曰:「汝可观我语轮,谓即观佛陀罗尼身字轮境界也。」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三藏法数】
(出入楞伽经)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證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明慧性,以此慧性分明照了,是名慧境界。
〔三、智境界〕,谓既发慧明,则成智用,智力现前,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是名智境界。
〔四、见境界〕,谓智用既成,则发正见,正见现前,则无诸邪妄,是名见境界。
〔五、超二见境界〕,谓正见现前,则能超过断、常二见,是名超二见境界。(断、常二见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再不更生,是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后当更生,是名常见也。)
〔六、超子地境界〕,子地,即登地菩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谓诸佛菩萨,能以第一义心,发明智慧,正见现前,则超于十地,而成正觉,是名超子地境界。(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萨得證此地,能发生佛法,故言地也。)
〔七、如来自到境界〕,谓诸如来,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世间、出世间上上之法,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性自性者,性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以此之性,而为自性也。成就世间、出世间者,世间即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即同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也。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自到也。)
境界逼迫障
【三藏法数】
谓行人修定之时,虽无如上沉昏、恶念等事,而身或卒痛,魔恼竞起;或自见身陷入于地,火来烧身;高崖坠落,猛虎奔逐;乃至罗刹诸恶相现,逼恼行人,令生惊怖,障诸禅定,是名境界逼迫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