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从此(從此)  拼音:cóng cǐ
从这个时候起。《儒林外史》第一回:「也怕从此有口舌,正思量搬移一个地方。」《红楼梦》第五七回:「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
《國語辭典》:根本  拼音:gēn běn
1.植物的根。唐。齐己 蔷薇诗:「根本似玫瑰,繁英刺外开。」
2.本源、基础。《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3.主要的、重要的。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本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有一两二两赢馀,便也留著些做个根本。」
《國語辭典》:发挥(發揮)  拼音:fā huī
1.将能力、精神等表现出来。如:「发挥革命精神」。《红楼梦》第一五回:「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
2.阐发分析。如:「借题发挥」。《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原为这事被我们先生发挥了一顿,此时倒要服他老成先见。」
《國語辭典》:本根  拼音:běn gēn
1.事物的根基。《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一》:「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文选。曹囧。六代论》:「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
2.事物的来历。汉。王充《论衡。正说》:「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微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國語辭典》:家庭  拼音:jiā tíng
一种以婚姻、血缘、收养或同居等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单位。
《漢語大詞典》:进而(進而)
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第一章:“於是於数十百年之生活外,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进而育子女矣,则有保抱扶持饮食教诲之责,婚嫁之务。” 秦牧 《艺海拾贝·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随时注意观察新鲜事物,并以它们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书本知识互相印证,或者进而去查考专书,这样随处进行的直观学习将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國語辭典》:本原  拼音:běn yuán
根源。《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國語辭典》:根株  拼音:gēn zhū
1.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汉。王充《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唐。陆龟蒙〈丁隐君歌〉:「老树根株若蹲兽,霜浓果熟未容收。」
2.比喻事物的根本、基础。唐。杜甫〈奉赠射洪李四丈〉诗:「游子无根株,茅斋付秋草。」宋。苏舜钦〈迁居〉诗:「手足日不闲,在地无根株。」
3.根除。《金史。卷一二八。循吏列传。张奕》:「后五日,都统完颜阿鲁补以军至归德,欲根株馀党,奕以阖门保郡人无他,遂止。」
4.林木伐采后,所残留的略高于地面之主干及地下之根系,合称为「根株」,可用来进行「根株萌檗」之天然更新。
《國語辭典》:大本  拼音:dà běn
1.事物最主要的基本。《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2.较大的本子。如:「把桌上那本大本的书拿给我。」
分類:根本基础
《國語辭典》:根柢  拼音:gēn dǐ
1.草木的根。《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蟠木根柢,轮囷离诡,而为万乘器者。」《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臣闻国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
2.事物的基础。《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等传。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敝也。」《文明小史》第一回:「原来这位姚老先生,学问极有根柢,古文工夫尤深。」
《國語辭典》:粉本  拼音:fěn běn
画稿。画家作画先以粉笔作底稿,而后始正式著笔,此一底稿,称为「粉本」。唐。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那题识上,就打横写了这九个字,下面的小字是:『曾见仇十洲有此粉本,偶背临之。』」
《國語辭典》:国本(國本)  拼音:guó běn
1.国家的根本。《礼记。冠义》:「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2.古代称呼太子为「国本」。《宋史。卷三七七。陈桷传》:「桷等议: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
《國語辭典》:济美(濟美)  拼音:jì měi
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指继承先人志业,发扬光大。唐。司空图 故盐州防禦使王纵追述碑:「代为著姓,人不乏贤,或济美于参墟,或炳灵于沂水。」
《國語辭典》:根蒂  拼音:gēn dì
1.植物的根及瓜果的柄。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三国志。卷四四。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蒋琬》:「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2.依据。《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端阳仙化》:「你却说这样没根蒂的话来,傍人听见时,教我怎地做人?」
《國語辭典》:宴乐(宴樂)  拼音:yàn lè
1.安乐。《易经。需卦。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
2.宴饮寻乐。《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