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拼音:chì kǒu shàng tiān,bó shé rù dì
舊時民間祈求化解口舌是非的口頭消災語。《水滸傳》第七回:「只聽得門外老鴉哇哇的叫,眾人有叩齒的,齊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國語辭典》:好一句歹一句  拼音:hǎo yī jù dǎi yī jù
想盡理由費盡口舌勸說他人。《紅樓夢》第一○○回:「還虧得寶釵嫂子長,嫂子短,好一句歹一句的勸他。」
《國語辭典》:张舌骗口(張舌騙口)  拼音:zhāng shé piàn kǒu
賣弄口舌,搬弄是非。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皂為白。」也作「片口張舌」、「騙口張舌」。
《國語辭典》:摇吻鼓舌(搖吻鼓舌)  拼音:yáo wěn gǔ shé
比喻人逞口舌之能,搬弄是非。宋。陳亮〈辯士傳序〉:「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吻鼓舌,勸之以勢,誘之以利。」也作「搖脣鼓舌」。
《漢語大詞典》:足趼舌敝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 汉槎 赐环之事, 桭臣 言同社诸公,如 宋右之 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 大冯 三兄之力居多。”
《國語辭典》:磨嘴皮  拼音:mó zuǐ pí
鬥嘴,逞口舌之勇。如:「快去工作,別儘在那裡磨嘴皮。」
分類:斗嘴口舌
《漢語大詞典》:膏唇贩舌(膏脣販舌)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脣贩舌,分路扬鑣,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清 黄宗羲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弟焉得膏脣贩舌,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参见“ 膏脣拭舌 ”。
《國語辭典》:過舌  拼音:guò shé
說閒話,挑撥是非。《金瓶梅》第四六回:「這個也沒人,就是畫童兒過的舌。」也作「過嘴舌」。
《漢語大詞典》:裁心镂舌(裁心鏤舌)
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唐 沈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鏤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國語辭典》:赤口白舌  拼音:chì kǒu bó shé
言語惡毒或說惹是非、不吉利的話。《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白舌盡消除。」《野叟曝言》第二八回:「今日要祭祖哩,休得赤口白舌的,罰那毒誓!」也作「紅口白舌」、「赤口毒舌」。
《漢語大詞典》:唇焦口燥(脣焦口燥)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口舌。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脣焦口燥: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以致疲倦。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脣,一本作“ 唇 ”。参见“ 口燥唇乾 ”。
《國語辭典》:口燥脣乾  拼音:kǒu zào chún gān
形容口渴、焦灼或費盡口舌。漢。無名氏〈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脣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也作「口乾舌燥」。
《國語辭典》:說破嘴  拼音:shuō pò zuǐ
再三勸囑。如:「我都快說破嘴了,你還不戒賭?」
《國語辭典》:舌敝脣焦  拼音:shé bì chún jiāo
形容用盡言語辭句論說。《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向他們開口,說到舌敝脣焦,止有一家兩家,拿出來兩塊大洋。」《文明小史》第六○回:「做書人左鉛右槧,舌敝脣焦。」也作「脣焦舌敝」。
《國語辭典》:口糜  拼音:kǒu mí
口腔內出現形如苔蘚狀的白色潰爛點。時時作痛,甚至會妨礙飲食。多因體質虛弱、虛火上升、口腔不清潔而引起。
《漢語大詞典》:焦唇敝舌
谓费尽口舌。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我的爱护 中华民国 ,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
分類: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