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答声(答聲)
出声回答。如:叫了老半天,没有人答声。
分類:出声回答
《漢語大詞典》:社鸣(社鳴)
古时乡里立社,种植其土所宜之木。古人认为社木发出声响预兆有变异。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夫 黄河 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 宋 王禹偁 《缴连寿宁节功德疏表》:“右伏以 河 清社鸣,千载啟兴王之道;天长地久,万邦倾祝圣之心。”
《國語辭典》:凝咽  拼音:níng yè
哽咽不停。宋。柳永〈应天长。残蝉渐绝〉词:「休效牛山,空对江天凝咽。」
《漢語大詞典》:吽吽
(1).牛鸣声。 郑振铎 《埃娥》七:“ 埃娥 想大叫起来,然而只是吽吽的几声牛鸣。”
(2).发怒出声貌。 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割捨的发会村,怒吽吽使会狠。”《杀狗记·乔人行谮》:“不知员外怎生动气,怒吽吽的坐在堂上。”
《漢語大詞典》:掩笑
掩口而笑;要笑而忍住不出声。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手把 梁生 画花看,凝嚬掩笑心相许。” 唐 叶季良 《省试吴宫教美人战》诗:“掩笑分旗下,含羞入队中。”《杨家将演义》第二一回:“众僧掩笑而散。”
分類:不出出声
《國語辭典》:嗾使  拼音:sǒu shǐ
挑动、指使。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图画碑帖》:「百姓冉兴,为人嗾使打鼓告官家差役不均。」
《國語辭典》:挢舌(撟舌)  拼音:jiào shé
因恐惧害怕而张开嘴巴、翘起舌头,无法出声。《新唐书。卷一五九。吴凑传》:「挢舌阿旨固善,有如善民上诉,叵云罪何?」
《漢語大詞典》:发调(發調)
(1).征调(物资或人员)。后汉书·朱穆传:“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詔书发调或至十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 胶东 令 公沙卢 宗彊,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三国志·魏志·曹洪传“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初, 太祖 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貲。”
(2).发出的曲调。 唐 白居易 《夜闻歌者》诗:“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絶。”
(3).指出口,出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动情,唱不发调者。”
(4).表现的情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工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漢語大詞典》:起籁(起籟)
发出声响。 唐 白居易 《白羽篇》:“颯如松起籟,飘似鹤翻空。” 宋 欧阳修 《夜意》诗:“夜风多起籟,晓月渐亏弦。鹊去星低汉,乌啼树暝烟。” 宋 王禹偁 《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石怪如舂涛,松偃如起籟。”
《國語辭典》:唱喏  拼音:chàng rě
1.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邦老做拜旦儿科云)嫂嫂,我唱喏哩。」《西游记》第五回:「大圣欢喜谢恩,朝上唱喏而退。」
2.古代贵人驾车出行时,由差役前导,高声喏喝,使人规避。明。周祈《名义考。卷六。人部。唱喏》:「贵者将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
《漢語大詞典》:唱诺(唱諾)
见“ 唱喏 ”。
《漢語大詞典》:爆响(爆響)
突然而猛烈地发出声响。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文清 与 瑞贞 赶紧跑去关上通大客厅的门扇,鞭炮声略远,但仍不断地爆响,半天才歇。” 刘白羽 《石油英雄之歌》:“一个夜晚,暴风雨横扫 华北 上空。我乘车奔驰在泥泞的旷野之上,电闪飞奔,惊雷爆响。” 华山 《大戈壁之夜》:“灼热的沙砾在车篷上一阵阵地爆响着。”
《漢語大詞典》:鸣响(鳴響)
发出声响。 贺敬之 《放歌集·雷锋之歌》:“惊蛰的春雷呵,浩荡的春风!--正在大地上鸣响。”
《国语辞典》:咽住(咽住)  拼音:yàn zhù
屏息不出声。《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
《国语辞典》:腹语(腹语)  拼音:fù yǔ
不动嘴唇而发出声音。
《國語辭典》:做声(做聲)  拼音:zuò shēng
开口发言、出声。《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正在说话,只见慧生的家人连贵进来回话,立在门口不敢做声。」《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听了,面孔失色,做声不得。」也作「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