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重本
以根本大事为重。常指重视农田之事。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絶轻疾之资也。”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正》:“敬始重本。”晋书·齐王攸传:“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宋 岳飞 《御书屯田三事跋》:“若三子者,知重本务农,使民无艰食。”
相同的写本。《隋书·牛弘传》:“ 萧绎 据有 江陵 ,遣将破平 侯景 ,收 文德 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餘卷,悉送 荆州 。”
《國語辭典》:休閒  拼音:xiū xián
优游閒暇。如:「种花、养鸟、钓鱼等,都是很好的休閒活动。」
《漢語大詞典》:田制
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 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现的 吐蕃 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漢語大詞典》:田则(田則)
旧时评订农田等级的准则。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最低薄者或二亩三亩方折一亩,有五亩七亩折一亩者,若 青浦 分自二县者,田则科则,悉仍其旧。”
《漢語大詞典》:田收
(1).农田的收成。北史·室韦国传:“气候多寒,田收甚薄。”
(2).指农田的作物收割之后。 唐 贾岛 《送皇甫侍御》诗:“身泊 湘江 阔,田收 楚 泽遥。” 唐 温庭筠 《秋日》诗:“田收鸟雀喧,气肃龙蛇蛰。” 宋 梅尧臣 《田人夜归》诗:“田收野更迥,墟里隔烟陂。”
《國語辭典》:海塘  拼音:hǎi táng
滨海地区防禦潮患的堤防。《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江浙省并庸田司官修筑海塘,作竹籧篨,内实以石,鳞次垒垒以御潮势。」
《漢語大詞典》:淤田
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河水冲刷的淤泥,用决水法引入田内,使土质肥沃,称淤田。”
《漢語大詞典》:疆畔
(1).田界。国语·周语上:“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于时。” 韦昭 注:“疆,境也。畔,界也。”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使农夫逸豫於疆畔,女工吟咏於机杼,固非 质 之能也。”
(2).引申为农田。
(3).边界;边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昔 雋不疑 汉 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於身……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
(4).界限。法苑珠林卷四:“尔时众生,懊恼悲泣,各封田宅粇米以为疆畔。” 宋 曾巩 《地动》诗:“吾闻元气判为二,升降相辅非相伤。今者无端越疆畔,阴气焰焰侵於阳。”
《國語辭典》:大蜡  拼音:dà zhà
古代一种祭祀。年终时合祭农田诸神,祈祷来年不降灾害。《礼记。明堂位》:「大蜡,天子之祭也。」也作「大蜡」。
《漢語大詞典》:稼事
农田耕种的事务。周礼·地官·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以颁田里,以分职事,掌其治讼,趋其稼事,而赏罚之。”
《漢語大詞典》:按田
巡视农田。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三:“按田良苦,惟宽中自爱。”
《漢語大詞典》:收田
收割农田的作物。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防戍兄兼弟,收田妇与姑。” 唐 贾岛 《酬张籍王建》诗:“鼠抛贫屋收田日,雁度寒江拟雪天。”
《漢語大詞典》:寄田
古谓农田少的国家移民到别国去种田。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 颜师古 注:“寄於它国种田,又糴旁国之穀也。”宋书·索虏传:“ 赫连氏 有名 衞臣 者,种落在 朔方 塞外,部落千餘户。 朔方 以西,西至 上郡 ,东西千餘里, 汉 世徙讁民居之,土地良沃, 苻坚 时, 衞臣 入塞寄田,春来秋去。”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四节:“﹝ 楼兰 ﹞人民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由于沙漠地多,农田很少,往往到别国去‘寄田’。”
《漢語大詞典》:起科
谓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良乡行》:“ 良乡 疆域甚狭,復有军屯者三,宫勋子粒十二,山水衝没者七,起科地不满三千顷,而民无后占者仅六百丁,其实不及大县一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地亩大小:“国初有奉旨开垦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鹻薄而无粮者,今一概量出作数。”清史稿·圣祖纪一:“庚午,詔民间垦荒田亩,以十年起科。”
《漢語大詞典》:器制
管子中指寓赋役于农田的制度。管子·乘马:“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其蔽五。一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器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