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堙昧
埋没不显。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 明 吴承恩 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於 孙悟空 ,于是 禹 伏 无支祁 故事遂以堙昧也。”
分類:埋没不显
《漢語大詞典》:韬牙(韜牙)
藏匿齿牙。谓不显露凶相。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若乃耀灵翳景於云表,则丽天之明不著;哮虎韜牙而握爪,则搏噬之捷不扬。”
《漢語大詞典》:韬曜含光(韜曜含光)
掩藏隐匿光明。谓不显耀名声。 明 何景明 《七述》:“出则施声教,欵遐荒,臻盛美,流休祥;处则韞匵深藏,韜曜含光。”
《國語辭典》:韬光晦迹(韜光晦跡)  拼音:tāo guāng huì jī
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也作「晦迹韬光」。
《国语辞典》:名位不彰  拼音:míng wèi bù zhāng
名号与地位不显明。如:「他在这里已任教多年,但因名位不彰,所以大家都不注意他。」
《国语辞典》:绵裹秤锤(绵裹秤锤)  拼音:mián guǒ chèng chuí
比喻隐而不显。《五灯会元。卷二○。大沩果禅师法嗣》:「兴化道:『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师曰:『绵裹秤锤。』」
分类:不显
《国语辞典》:常温层(常温层)  拼音:cháng wēn céng
中纬度地区十五至二十公尺深,全年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地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随深度而增高。
《国语辞典》:暗花儿(暗花儿)  拼音:àn huā ér
隐而不显的花纹,瓷器、绸缎等皆有之。
《國語辭典》:灰扑扑(灰撲撲)  拼音:huī pū pū
形容土头土脑,没见过世面的人。《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
《漢語大詞典》:不惹眼
方言。不显眼。《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若从大门里来,教两边街坊看着不惹眼?必须夜晚打墙上过来,方隐密些。”
《國語辭典》:报屁股(報屁股)  拼音:bào pì gu
报纸正版排满之后,旁边剩馀的空栏。这些空栏往往都拿一些较不重要的文章去填补。
《國語辭典》:低等动物(低等動物)  拼音:dī děng dòng wù
身体各部分构造简单、组织与分化不明显的动物。如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等。
《漢語大詞典》:沈脉(沈脈)
亦作“沉脉”。 中医学名词。脉象的一种。谓脉隐伏不显,重按始得。《素问·应象大论》“浮沉滑濇” 唐 王冰 注:“浮沉滑濇皆脉象也。浮脉者,浮於下也,沉脉者,按之乃得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切脉》:“小儿周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
《國語辭典》:磁化  拼音:cí huà
物体在磁场作用下变成具有磁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