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瓮鼻(甕鼻)
谓鼻腔不畅,发声多带鼻音。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四:“今之人以鼻不清亮者为瓮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瓮鼻:“俗所谓瓮鼻者,乃谓其声多鼻音如瓮盎耳。”亦称“ 瓮鼻头 ”。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七:“鼻不通者曰瓮鼻头……言其音不清,如出瓮盎中也。”
《国语辞典》:舌根鼻音  拼音:shé gēn bí yīn
舌根关闭气流通往口腔的通道,改从鼻腔发出的声音。如英语音标中的〔ŋ〕。
《国语辞典》:上呼吸道  拼音:shàng hū xī dào
呼吸道的上部。包括鼻腔、咽、喉和气管等。
《国语辞典》:副鼻腔炎  拼音:fù bí qiāng yán
鼻子两侧是副鼻腔,有腔洞,在此引起的炎症称为「副鼻腔炎」,经常在发烧以后所引起。
《国语辞典》:鼻泪管(鼻泪管)  拼音:bí lèi guǎn
一种连接泪囊入鼻腔的泪道结构。主要功能为排出泪液。其上的黏膜发炎或肿胀时,鼻泪管便会阻塞,泪水则由眼睛流出。
《国语辞典》:鼻黏膜  拼音:bí nián mò
鼻腔内的黏膜,分为两种:衬于鼻甲者,色红且肥厚,可阻碍灰尘及不洁物进入;位于鼻腔上端者,色黄且薄,主司嗅觉。
《国语辞典》:鼻咽道  拼音:bí yān dào
鼻腔与咽腔的通道。
分类:鼻腔通道
《国语辞典》:羊痘  拼音:yáng dòu
一种羊的急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鼻腔有浆液状分泌物、身上无毛或毛稀疏处长出水疱等。水疱变成脓疱,结痂脱落后有疤痕。
《国语辞典》:硬颚(硬颚)  拼音:yìng è
人体口腔内上侧与鼻腔间的组织。由骨片与肌肉构成,为颚的前部,后接不含骨片的软颚。
《国语辞典》:打嚏喷(打嚏喷)  拼音:dǎ tì fen
鼻腔受了刺激,而产生皱鼻喷气的反射动作。如:「洒了那么多楜椒粉,害我直打嚏喷。」
《国语辞典》:鼻化  拼音:bí huà
发音时,气流同时由口腔和鼻腔泄出,使发出的元音或辅音具有鼻音的特徵。国际音标用「~」符号加在音标头上来表示。
《国语辞典》:鼻丘  拼音:bí qiū
鼻甲的前端与鼻腔背侧的内部表面之间有脊状的隆起。
《国语辞典》:呛鼻(呛鼻)  拼音:qiàng bí
因刺激性的气味进入鼻腔而感到不舒服。如:「有人特别喜欢芥末辛辣呛鼻的口感。」
《国语辞典》:锄骨(锄骨)  拼音:chú gǔ
鼻腔中分隔鼻孔的斜方形扁薄骨板。
《国语辞典》:臭觉(臭觉)  拼音:xiù jué
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刺激鼻腔内的嗅细胞,从而产生辨别香臭的官能。参见「嗅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