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参考典故
天马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列传·吐谷浑〉~842~
青海周回千馀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多氂牛,饶铜、铁、朱砂。地兼鄯善、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有热风,伤毙行旅。风之将至,老驼预知之,则引项而鸣,聚立,以口鼻埋沙中。人见则知之,以毡拥蔽口鼻而避其患。

例句

服箱青海马,入兆渭川熊。 李商隐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伏蒙仁恩俯赐披览奖逾其实

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 李商隐 思贤顿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李商隐 咏史

《國語辭典》:青海  拼音:qīng hǎi
1.东方的海。《淮南子。地形》:「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
2.湖名。参见「青海湖」条。
3.省名。参见「青海省」条。
《漢語大詞典》:青海马(青海馬)
(1).即青海骢。 唐 李商隐 《咏史》:“运去不逢 青海 马,力穷难拔 蜀山 蛇。” 刘学锴 等集解引 胡以梅 曰:“始而奢靡无道,一至运去力穷,必归消灭,如 青海 虽有龙马,边藩叛而不贡。”
(2).泛指骏马。 唐 李商隐 《思贤顿》诗:“舞成 青海 马,鬭杀 汝南 鸡。” 朱鹤龄 笺注引唐书·乐志:“ 玄宗 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乐》数十曲。每千秋节,舞於 勤政楼 下。”
分類:骏马
《漢語大詞典》:青海骢(青海驄)
北史·吐谷浑传载:“ 青海 周回千餘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 吐谷浑 尝得 波斯 草马,放入海,因生驄驹,能日行千里,世传 青海 骢者也。”后因以泛指骏马。《花月痕》第八回:“那庙门外柳阴拴一匹马,係青海驄,不是大营,哪里有此好马?”
分類:骏马
《國語辭典》:青海湖  拼音:qīng hǎi hú
湖名。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四周环山。水色青黑,产湟鱼、梭子鱼及盐。面积约四千五百平方公里,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亦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鱼库,湖岸大片草原为为良好的天然牧场。也称为「仙海」。
《国语辞典》:青海湖盆地  拼音:qīng hǎi hú pén dì
地名。位居青康藏高原东北部,牧草丰美,藏、回、蒙胞畜牧盛行,羊和马是主要畜产,青马素负盛名,羊毛集中在西宁后外运,称为「西宁毛」。
《国语辞典》:青海省  拼音:qīng hǎi shěng
省名。位居大陆西部地区。因省境东北部有中国大陆第一大咸水湖青海而得名。北有祁连山,南有巴颜喀喇山,西为柴达木盆地,面积约六十六万七千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省。省会为西宁市。人口稀少,居民多为藏人,亦有汉满蒙回各族居此。大部分地区气候乾燥寒冷,冬长夏短,多风少雨,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简称为「青」。
《分类字锦》:苞青海戈
苏晋丞相少傅拜职天子作三杰之诗以命晏序一心天工戮力帝载寝黑山之柝苞青海之戈
分类:
《國語辭典》:西海  拼音:xī hǎi
1.西方的海。亦泛指西方。《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楚辞。屈原。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2.郡名。汉朝设置,辖境约在今青海省内。
《國語辭典》:西冥  拼音:xī míng
西方幽暗的地方。《文选。谢庄。月赋》:「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漢語大詞典》:花儿(花兒)
流行于 青海 、 宁夏 、 甘肃 一带的一种民间歌曲。是当地 汉 、 回 、 土 、 撒拉 、 东乡 、 保安 等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在 青海 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
《國語辭典》:黄河(黃河)  拼音:huáng hé
河川名。源出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北麓噶达素齐老峰,流经甘肃、宁夏、绥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九省,注入渤海。全长约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为中国第二大河。因多沙而色黄,故称为「黄河」。虽然泛滥频繁,却是中华文化孕育的摇篮。
《國語辭典》:四望  拼音:sì wàng
1.向四方眺望。《楚辞。屈原。九歌。河伯》:「登昆崙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2.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唐。杨烱〈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四望于是莫修,八神以之无主。」
《漢語大詞典》:河桥(河橋)
(1).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大庆关 与 山西省 永济县 西 蒲州镇 之间 黄河 上。 战国 秦昭襄王 建。 黄河 上建桥始于此。 唐 通称 蒲津桥 。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桥 。” 张守节 正义:“此桥在 同州 临晋县 东,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桥 也。”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 昭襄王 始作 河桥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贵德县 南 黄河 上。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桥 ,欲度兵击 迷唐 。”后 吐谷浑 、 吐蕃 皆建桥于此。
(3).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县 西南、 孟津县 东北 黄河 上。 晋 泰始 中 杜预 以 孟津 渡险,始建浮桥于 富平津 ,世称 河桥 。 唐 通称 河阳桥 。晋书·杜预传:“ 预 又以 孟津 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 河桥 于 富平津 。”周书·晋荡公护传:“从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农 ,破 沙苑 、战 河桥 ,并有功。”
(4).桥梁。 北周 庾信 《李陵苏武别赞》:“河桥两岸,临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远》诗之一:“河桥酒斾风软,候舘梅花雪娇。”《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路出山塘景渐佳,河桥杨柳暗藏鸦。”
《漢語大詞典》:昆仑(昆侖)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昆仑道(昆侖道)
指 汉 时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上令 奉高 作明堂 汶上 ,如 带 ( 公玊带 )图。及五年脩封,则祠 太一 、五帝於明堂上坐……天子从 昆仑道 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司马贞 索隐:“ 玊带 明堂图中为复道,有楼从西南入,名其道曰 崑崙 。言其似 崑崙山 之五城十二楼,故名之也。”参见“ 昆仑 ”。
分類:明堂通道
《漢語大詞典》:积石(積石)
(1).指积聚在一起的石块。汉书·晁错传:“山林积石,经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石门最高顶》诗:“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积石乱巉巉,庭莎緑不芟。”
(2).矿石。 汉 王充 论衡·量知:“铜锡未採,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鑪橐铸鑠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
(3).山名。即 阿尼玛卿山 。在 青海省 东南部,延伸至 甘肃省 南部边境。为 昆仑山脉 中支, 黄河 绕流东南侧。书·禹贡:“导 河 积石 ,至于 龙门 。” 元 袁桷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诗之一:“青琐倦迂散,执轡踰关 河 。黄流何奔倾, 积石 何嵯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五八:“导 河 积石 归 东海 ,一字源流奠万譁。”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发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数千里,涌出地上匯为 星宿海 ,至 积石 流入中国。由 积石 而东北而南三千里至 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