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青天霹雳(青天霹靂)  拼音:qīng tiān pī lì
晴朗的蓝色天空中突然打起响雷。比喻突然发生无从预防的事件。《文明小史》第六十回:「此番上头发下这个摺子来,叫他们奏议,正如青天霹雳,平地风波。」也作「晴天霹雳」。
《國語辭典》:晴天霹雳(晴天霹靂)  拼音:qíng tiān pī lì
阳光普照的晴朗天气里突然打起响雷。比喻突发的惊人事件。《孽海花》第十七回:「猝闻这信,真是晴天霹雳,人人裂目,个个椎心。」也作「青天霹雳」。
《漢語大詞典》:骚骇(騷駭)
扰乱震惊。 明 杨慎 《兵备姜公去思记》:“昧者为之,徵调千里,骚骇一方。”
分類:扰乱震惊
《漢語大詞典》:惊心骇神(驚心駭神)
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护弥 曰:‘佛者不是凡人……弈叶尊荣,盖鸞凤之苗嫡。’ 须达 闻説,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漢語大詞典》:惊心骇瞩(驚心駭矚)
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惑,或目所不覩,则忽而不戒,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漢語大詞典》:惊心破胆(驚心破膽)
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是惊心破胆,民乃易视。”亦作“ 惊心裂胆 ”。 茅盾 《子夜》十四:“他来 上海 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忧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漢語大詞典》:惊愚骇俗(驚愚駭俗)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清 李绂 《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國語辭典》:惊世骇俗(驚世駭俗)  拼音:jīng shì hài sú
言论或行为远超乎常情,使人觉得非常惊讶而难以接受。如:「这种前卫的作风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
《國語辭典》:惊涛骇浪(驚濤駭浪)  拼音:jīng táo hài làng
猛烈的风浪。《孽海花》第二八回:「就为他们是海边人,在惊涛骇浪里生长的,都是胆大而不怕死。」亦用以比喻险恶的环境。如:「他是经过惊涛骇浪的人,还有什么能吓得了他的呢?」也作「骇浪惊涛」、「惊风骇浪」。
《國語辭典》:惊天动地(驚天動地)  拼音:jīng tiān dòng dì
形容声势极大。唐。白居易 李白墓诗:「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火炮响惊天动地,施谋略巧计安排。」也作「动地惊天」。
《漢語大詞典》:惊喜交集(驚喜交集)
亦作“ 惊喜交加 ”。 震惊和喜悦交织在一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张 老夫妻两个,因方才险些儿性命不保,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 锺珮文 看到那半束红色的月季花,不料是 陶阿毛 送他的,他惊喜交集,一时说不出话来了。”
《漢語大詞典》:惊耳骇目(驚耳駭目)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惊耳骇目。”亦作“ 惊见骇闻 ”。 清 刘大櫆 《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齟齬,祇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分類:内心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