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寒声(寒聲)
(1).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唐 朱邺 《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 宋 杨万里 《霰》诗:“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清 袁枚 《赤壁》诗:“我来不共吹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2).凄凉的声音。 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一:“ 陇头 水欲絶, 陇 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國語辭典》:飒然(颯然)  拼音:sà rán
1.形容风声。《文选。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唐。杜甫 宿赞公房诗:「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2.凋零的样子。《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城府飒然,庶僚如霣。」
3.猛然、突然。《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世境飒然如梦断,岂能和泪拜亲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金老赶得性急,绊了房槛,扑的跌倒,飒然惊醒,乃是南柯一梦。」
《國語辭典》:淅淅  拼音:xī xī
1.形容风、雨的声音。唐。李咸用 闻泉诗:「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玉露冷冷,金风淅淅,中秋节序。」
2.物体移动的声音。唐。白居易〈竹窗〉诗:「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
《國語辭典》:些些  拼音:xiē xiē
少许、几分。如:「一些些」。唐。白居易 微之就拜尚书居易续除刑部因书贺意兼咏离怀诗:「远地官高亲故少,些些谈笑与谁同。」
《國語辭典》:飕飗(颼飀)  拼音:sōu liú
拟声词。形容风声。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唐。李白〈明堂赋〉:「飒萧寥以飕飗,窅阴郁以绵密。」
《漢語大詞典》:萧寥(蕭寥)
(1).寂寞冷落。 五代 徐铉 《题雷公井》诗:“揜靄 愚公谷 ,萧寥羽客家。” 元 揭傒斯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诗:“萧寥尘外事,风叶满窗间。” 清 魏之琇 《买陂塘·苹花》词:“萧寥坐觉添秋思,还袭舞帬歌扇。”
(2).风雨声。 唐 孟郊 《溧阳秋霁》诗:“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唐 白居易 《松声》诗:“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國語辭典》:修修  拼音:xiū xiū
1.乾枯不润泽的样子。汉。无名氏〈古歌〉:「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2.整齐的样子。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
3.谨持的样子。「修」文献异文作「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注》:「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閒设,所谓脩脩释子,眇眇禅栖者也。」
4.拟声词。形容风声。唐。白居易 舟中雨夜诗:「江云闇悠悠,江风冷修修。」
《漢語大詞典》:脩脩
(1).鸟羽尾疲敝貌。诗·豳风·鸱鸮:“予羽譙譙,予尾脩脩。”
(2).端正整齐貌。荀子·儒效“脩脩兮其用统类之行也。” 杨倞 注:“脩脩,整齐之貌。” 三国 魏 甄皇后 《塘上行》:“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脩脩。” 唐 卢纶 《太白西峰偶宿》诗:“巖壑树脩脩,白云如水流。”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四:“垒垒 北邙山 ,松柏何脩脩。” 清 黄鷟 《述别叙怀送何黼候之任阶州》诗之三:“初冬景物佳,巖菊犹脩脩。”
(3).修长美好貌。 宋 梅尧臣 《苏子美竹轩和王胜之》诗:“谁怜脩脩影,只畏寒日过。” 宋 杨万里 《宿杨塘店》诗:“路旁松桂只十年,如今脩脩旧小小。”
(4).谨饬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閒设,所谓脩脩释子、眇眇禪栖者也。”
(5).象声词。多形容风雨之声。 唐 姚合 《渚上行》:“微风屡此来,决决復脩脩。” 前蜀 贯休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诗:“花落扁舟香冉冉,草侵公署雨脩脩。” 宋 杨万里 《张丞相咏归亭》词之一:“若将游兮物之初,野风兮脩脩。”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墙外青山半在楼,山村尽晚雨脩脩。” 清 朱彝尊 《同诸君圣安寺饯曹检讨宜溥》诗:“列席亭槐阴,日午风脩脩。”
《漢語大詞典》:松雨
水降松林,雨声如涛,称为松雨。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诗之二:“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野艇秋。” 唐 白居易 《湖亭晚归》诗:“松雨飘藤帽,江风透葛衣。”
分類:松林雨声
《国语辞典》:霅霅  拼音:zhá zhá
拟声词:(1)形容下雨声。《广雅疏證。卷六上。释训》:「霅者,雹下之貌,故雨下亦谓之霅,重言之则曰霅霅也。」(2)形容割稻声。元。方回〈富阳田家〉诗:「霅霅割稻声,自与割草异。」
《国语辞典》:霎霎  拼音:shà shà
拟声词:(1)形容雨声。唐。韩偓〈夏夜〉诗:「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2)形容风声。宋。韩琦〈春霖〉诗:「楼迥昏昏雾,窗寒霎霎风。」
《漢語大詞典》:漰湱
(1).水浪相激声。文选·郭璞〈江赋〉:“砅巖鼓作,漰湱澩灂。” 李善 注:“漰湱、澩灂,皆大波相激之声也。” 清 顾炎武 《和若士兄赋游黄歇山大风雨之作》:“烈风排山巔,奔涛怒漰湱。”
(2).指大雨声。 清 唐孙华 《大雨叹》诗之一:“ 长安 五月交,急雨忽漰湱。” 清 唐孙华 《连雨》诗:“黑云蔽曾穹,急雨骇漰湱。”
《國語辭典》:霖霖  拼音:lín lín
雨不止的样子。三国魏。缪袭〈喜霁赋〉:「雷隐隐而震其响兮,雨霖霖而又隤。」
《漢語大詞典》:耳雨
谓年老聋聩,耳中常作雨声。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老人十拗:“予年七十二,目视昏花,耳中无时不作风雨声,而实雨却不甚闻,因补一联云:‘夜雨稀闻闻耳雨,春花微见见空花。’是亦两拗也。”
分類:年老雨声
《漢語大詞典》:滴沰
象声词。多指雨声。 清 梁章钜 农候杂占·火占:“上火不落,下火滴沰。见 崔实 《农家谚》。言丙日不雨,丁日必雨也。滴沰,雨声。”
《漢語大詞典》:速禄飒拉(速禄颯拉)
象声词。风雨声。 唐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颯拉动簷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