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阳夏(陽夏)
指夏季。夏季阳气旺盛,故称。《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
《漢語大詞典》:顺阳(順陽)
谓顺从阳气,顺应天道。后汉书·章帝纪:“《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狱断刑之政。”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祭祀志》注:‘《皇览》曰:“迎礼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天子迎春於东堂,号曰助天生。”’上云‘顺天道’。天,阳也。是‘顺阳助生’,乃《明堂月令》之明文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三月三日及上除……乃顺阳布德。”
《国语辞典》:阴阳和(阴阳和)  拼音:yīn yáng hé
阴气和阳气和合。《幼学琼林。卷二。夫妇类》:「阴阳和,而后雨泽降。」
《漢語大詞典》:春煦
春天和煦的阳气。文选·颜延之〈陶徵士诔〉:“晨烟暮靄,春煦秋阴。” 李周翰 注:“煦,阳气也。” 南唐 李中 《己未岁冬捧宣头离下蔡》诗:“詔下如春煦,巢南志不违。” 宋 刘子翚 《吕居仁惠建昌纸被》诗:“素风含混沌,春煦回呼吸。”
《漢語大詞典》:六阳(六陽)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有一个渔翁只为着一时意气,自刎了六阳的那首级。” 明 朱有燉 《义勇辞金》第四折:“将你那血沥沥六阳,涴了我明滉滉钢刀。”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唐 孔颖达 疏:“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阳气之升,从十一月为始,阳气渐升,阴气渐下;至四月,六阳皆升,六阴皆伏。至五月,一阴初升,阴气渐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之一:“斗杓旋子,月当三统之先;昴宿殷宵,序属六阳之始。”
《漢語大詞典》:盛阳(盛陽)
旺盛的阳气。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其卦曰《归妹》,言雷復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 汉 徐干 中论·修本:“曰:‘习习谷风,惟山崔巍。何木不死,何草不萎。’言盛阳布德之月,草木犹有枯落而与时谬者,况人事之应报乎?” 晋 夏侯湛 《荠赋》:“含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尔雅·释天“雨霓为霄雪” 宋 邢昺 疏:“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阴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摶为雹也;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阳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
《漢語大詞典》:阳事(陽事)
(1).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国内政事。《礼记·昏义》:“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於天,日为之食。”
(2).指阳气助成万物生长之事。国语·周语下“五閒南吕,赞阳秀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荣而不实,曰秀。南,任也。阴任阳事,助成万物。”
(3).指男子性机能。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补骨脂:“补骨脂……兴阳事,明耳目。治肾泄,通命门,煖丹田,歛精神。”
《漢語大詞典》:阳风(陽風)
(1).东风。 三国 魏 曹植 《感节赋》:“愿寄躯於飞蓬,乘阳风之远飘。亮吾志之不从,乃拊心以叹息。”
(2).南风。 清 顾炎武 《元日》诗:“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 王蘧常 汇注:“阳风句, 徐 ( 徐嘉 )注:‘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参见“ 景风 ”。
《國語辭典》:景风(景風)  拼音:jǐng fēng
祥风,和平通畅的风。《列子。汤问》:「景风翔,庆云浮。」《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
《漢語大詞典》:众阳(衆陽)
谓宇宙间各种使万物萌动生长的阳气。《汉书·李寻传》:“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汉书·孔光传》:“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日者,众阳之母,阴生於阳,故潮附之於日也。”
《漢語大詞典》:天阳(天陽)
(1).天之阳气。礼记·郊特牲:“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
(2).指太阳。《法苑珠林》卷七:“日为天阳,火为地阳,地阳上昇,天阳下降。”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頷。”
分類:阳气
《國語辭典》:阳物(陽物)  拼音:yáng wù
男性的生殖器。也称为「阳道」。
《漢語大詞典》:积阳(積陽)
(1).谓阳气聚集。文子·上仁:“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2).指阳光;太阳。 汉 应玚 《百一诗》之二:“室广致凝阴,臺高来积阳。”《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大火贞朱光,积阳熙自南。” 李善 注引《续汉书》:“日行南陆,谓之夏也。”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营社达羣阴,屯云揜积阳。” 唐 李邕 《东林寺碑》:“既多雨以出日,乍积阳以作霖。”
《漢語大詞典》:救水
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众。” 范宁 注:“救水以鼓众者,谓击鼓聚众也,皆所以发阳也。” 明 杨慎 《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救日,古礼也;救水,非古礼也。救日何以为古礼?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故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
《漢語大詞典》:宣气(宣氣)
(1).谓发散阳气,以生万物。国语·鲁语上:“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於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汉书·律历志上:“位於卯,在二月。姑洗:洗,絜也,言阳气洗物辜絜之也。位於辰,在三月。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於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律中大吕,言阴气大胜,助黄钟宣气而万物生。”
(2).宣泄滞气。 明 何景明 《说琴》:“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
《漢語大詞典》:赞阳(贊陽)
帮助阳气发生。古代认为阳气养生,阳气生而百物繁殖。国语·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 韦昭 注:“赞,佐也。 贾 唐 云:‘太蔟正声为商,故为金奏,所以佐阳发、出滞伏也。’《明堂月令》:‘正月,蛰虫始震。’” 晋 郭璞 《省刑疏》:“臣愚以为宜发哀矜之詔,引在予之责,荡除瑕衅,赞阳布惠,使幽毙之人应苍生以悦育,否滞之气随谷风而紓散。” 宋 欧阳修 《赏以春夏赋》:“法太蔟赞阳之月,行庆有常;体林钟种物之时,劝功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