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防扼
防守控制。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第出没两界首者,势须防扼。 湘阴 、 瀏阳 、 醴陵 、 攸县 、 益阳 皆不可无兵。”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 山海关 外控 辽阳 ,内护畿辅,防扼海泊 倭 番,验放 高丽 女直 进贡诸夷,盖 东北 重镇。”
分類:防守控制
《國語辭典》:驻防(駐防)  拼音:zhù fáng
军队驻扎防守。《儒林外史》第四○回:「便将带来驻防的二三千多兵内,拣那认得字多的兵选了十个,托沈先生每日指授他些书理。」
《漢語大詞典》:自由人
(1).指奴隶占有制度下享有公民权、财产权和政治权的居民。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由此看来,人们--至少,是我一般的人们,要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怕也未必怎么烦难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这些自由人、半自由人和奴隶,都在一位家长的支配或奴役下生活。”
(2).足球比赛拖后中卫的别称。防守时无固定的看守对象,可机动灵活地补位救险,亦可助攻至前场。
《漢語大詞典》:守政
(1).关于防守的事务。周礼·夏官·掌固:“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 郑玄 注:“通守政者,兵甲役财,难易多少,转移相给也。”
(2).治理政务。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临之。’ 老莱子 曰:‘僕山野之人,不足守政。’”
《漢語大詞典》:卫守(衛守)
保卫防守。 汉 焦赣 《易林·履之丰》:“羣虎入邑,求索食肉。大人卫守,君不失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其后有盗,伺欲窃取,而重门周槛,卫守清切。”
分類:保卫防守
《漢語大詞典》:驻戍(駐戍)
驻扎防守。 元 姚燧 《千户所厅壁记》:“我 元 驻戍之兵,皆错居民间。”
分類:驻扎防守
《國語辭典》:布防  拼音:bù fáng
军队于战场上布置防线。如:「师长命令第二营到前线布防。」
《漢語大詞典》:鄣塞
古代防守国境的城堡关塞。史记·张仪列传:“料大王之卒……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隋书·周摇传:“ 摇 修鄣塞,谨斥候,边民以安。” 清 陈廷敬 《出关门百里宿沙河站》诗:“一片山河围鄣塞,几家烟火接边庭。”
《漢語大詞典》:战棚(戰棚)
古代城墙上防守用的活动棚屋。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初, 成都 无隍堑,乃教 耽 濬隍,广三丈;作战棚于埤,列左右屯营。”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边城守具中有战棚,以长木抗於女墙之上,大体类敌楼,可以离合。设之,顷刻可就,以备仓卒城楼摧坏,或无楼处受攻,则急张战棚以临之。” 宋 叶适 《江陵府修城记》:“为甎城二十一里,楼櫓战棚之屋一千三间,浚隍池,繚甬道,备凡扞御器械之用。”
《國語辭典》:钉子(釘子)  拼音:dīng zi
铁铸的钉。也称为「铁钉」。
《漢語大詞典》:警守
戒备防守。左传·襄公十六年:“警守而下,会于 湨梁 。” 杨伯峻 注:“警守,於国都佈置守备。” 晋 陆机 《豪士赋》序:“见百姓之谋己,则申宫警守,以崇不畜之威。”旧唐书·职官志二:“其七曰都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
《漢語大詞典》:遗守(遺守)
派遣防守。左传·昭公五年:“其餘四十县,遗守四千。” 杜预 注:“计遗守国者,尚有四千乘。”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昔岁军在 汉中 ,东西悬隔, 合肥 遗守,不满五千, 权 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今乃欲当御雷霆,难以冀矣。”
分類:派遣防守
《國語辭典》:驻守(駐守)  拼音:zhù shǒu
驻扎防守。如:「为了国防安全,常在边境屯兵驻守。」《清史稿。卷四五三。列传。铭安》:「东北与俄接壤,旧设卡伦,无兵驻守,乃遣将分阨要塞。」
《國語辭典》:防地  拼音:fáng dì
防守的地区或地段。
《漢語大詞典》:保垒(保壘)
即堡垒。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壮节王公传:“公下令所部,严保垒,修战备,竭力讨贼,屡战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