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演畅(演暢)
阐明,阐发。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古人质朴……解之又不深远,不足以演畅微言,开示愤悱,劝进有志,教戒始学。” 宋 王禹偁 《谢除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启》:“敢不慎修儒行,演畅皇猷,庶凭翰墨之功,少答陶鎔之力。”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知其言之有故,无非演畅物情,表章人事。”
分類:阐明阐发
《漢語大詞典》:显发(顯發)
显彰阐发。 宋 叶适 《信州重修学记》:“道之凝聚显发,此最其盛者。”
分類:显彰阐发
《漢語大詞典》:文字禅(文字禪)
用诗文阐发的禅理。 宋 戴复古 《寄报恩长老恭率翁》诗:“好留一室舘狂客,早晚来参文字禪。”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不改其乐:“《谈苑醍醐》云:‘有问予 颜子 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事?予曰:且问子,人不堪其忧,所忧者何事?知世人之所忧,则知 颜子 之所乐矣。’……此我辈文字禪,不须更下一转语也。”
《漢語大詞典》:疏义(疏義)
疏通和阐发文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 仲尼 居’即须两纸疏义?”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漢語大詞典》:五起
(1).谓阐释其义,其说有五。起,阐发,阐释。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郑玄 注:“服犹习也。君子习读此诗,起此诗之义,其説有五也。”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习此三无,犹有五种起发其义。”
(2).谓第五更时起床。 唐 李白 《白头吟》:“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 宋 谢薖 《题陈先生华山高卧图》诗:“那知五起鸡三唱,亦有寒窗不寐人。”
(3).五批。《水浒传》第四一回:“五起人马登程,节次进发,只隔二十里而行。”
《漢語大詞典》:发义(發義)
阐发义理。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左右唯僕隶,所对唯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分類:阐发义理
《漢語大詞典》:发隐(發隱)
(1).揭开某种隐秘的事物。 元 姚燧 《故民锺五六君墓铭》:“伊谁成厥孝子志,苟有善兮必门地。 汉 氏 仲山 凡岂异,奋笔发隐太史 燧 。”
(2).指一种阐发隐奥的文体。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纍臣自 崇禎 戊辰秋,絶荤酒,皈依释氏,又诵《金刚》等经,又得详味 莲池大师 所纂《弥陀疏抄》《菩萨戒发隐》等编,欢服释教宏博,诚暗助圣朝,治化不浅。”如: 鲁迅 《准风月谈》《帮闲法发隐》
《漢語大詞典》:演道
阐发教义。 唐 吕岩 《五言》诗之十六:“动言俱演道,语默尽神仙。”
分類:阐发教义
《國語辭典》:广义(廣義)  拼音:guǎng yì
1.本义的推广,以阐发其蕴义。如清。王夫之著有《说文广义》一书。
2.相对于狭义而言。事物的定义适用的范围有大小之别,大者称为「广义」,小者称为「狭义」。如:「根据广义的解释,这些推论都可以说得通。」
《漢語大詞典》:互言
(1).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
(2).交错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诗·都人士篇曰:‘彼都人士,臺笠緇撮,彼君子女,绸直如髮。’士曰:‘都人’,女曰:‘君子’,互言之耳,其义一也。”
《漢語大詞典》:表发(表發)
表述阐发。 宋 李之仪 《姑溪题跋·跋山谷二词》:“然独无文词翰墨,表发其胜,不免有异同之论。”
分類:表述阐发
《國語辭典》:讲演(講演)  拼音:jiǎng yǎn
将学术或意见有系统的对大众讲述。如:「他这次在会议上的讲演非常成功。」
《漢語大詞典》:发蕴(發藴)
阐发奥秘之情。引申为发挥才能,发扬美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慼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
《漢語大詞典》:树义(樹義)
立义;阐发义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陈书·袁宪传:“居数日, 君正 ( 袁君正 )遣门下客 岑文豪 与 宪 候 弘正 ( 周弘正 ),会 弘正 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 宪 入室,授之麈尾,令 宪 树义。”
分類:阐发义理
《漢語大詞典》:互文
(1).谓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礼记·中庸》“吾説 夏 礼, 杞 不足徵也;吾学 殷 礼,有 宋 存焉” 唐 孔颖达 疏:“论语云:‘ 宋 不足徵也’,此云:‘ 杞 不足徵’,即 宋 亦不足徵。此云:‘有 宋 存焉’,则 杞 亦存焉,互文见义。”南史·儒林传·司马筠:“经传互文,交相显发。”《唐诗别裁集·王昌龄〈从军行〉之三》“ 秦 时明月 汉 时关” 清 沈德潜 注:“备 胡 筑城,起於 秦 汉 。明月属 秦 ,关属 汉 ,互文也。”
(2).指错综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 子长 史记别创八, 孟坚 既以 汉 为书,不可更标号,改《志》,义在互文。”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思齐篇》:‘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无斁,谓不见厌恶也;‘誉’与‘豫’通,尔雅曰:‘豫,乐也、安也。’言其俊士无不安乐也。‘豫’与‘无斁’互文见义,无厌恶则安乐可知,安乐则无厌恶可知。”
(3).指互有歧义的条文。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赦令:“国家法令……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唐 白居易 《论姚文秀打杀妻状》:“其律纵有互文,在理终须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