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立本羞
新唐书·阎立本传:“初, 太宗 与侍臣泛舟 春苑池 ,见异鸟容与波上,悦之,詔坐者赋诗,而召 立本 侔状。閤处传呼画师 阎立本 ,是时已为主爵郎中,俯伏池左,研吮丹粉,望坐者羞悵流汗。归戒其子曰:‘吾少读书,文辞不减儕辈;今独以画见名,与廝役等。若曹慎毋习!’”后因以“立本羞”为画师不受重视之典。 清 张宜泉 《题芹溪居士》诗:“羹调未羡 青莲 宠,苑召难忘 立本 羞。”
《漢語大詞典》:敬分
重视名分。荀子·王霸:“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閒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徵也。”
分類:重视名分
《漢語大詞典》:以意为主(以意爲主)
谓写作诗文时重视思想内容,把立意放在首要的地位。 唐 杜牧 《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命意:“ 魏文帝 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國語辭典》:置之脑后(置之腦後)  拼音:zhì zhī nǎo hòu
不注意,不放在心上。《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漢語大詞典》:珠投璧抵
谓以珠玉投掷鸟鹊。比喻人才不被重视。 清 钱谦益 《送曾霖寰使君左迁还里》诗之二:“珠投璧抵亦何妨,国论惛呶重可伤。”参见“ 玉抵鹊 ”。
《漢語大詞典》:玉抵鹊(玉抵鵲)
亦作“ 玉抵禽 ”。
(1).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语本 汉 桓宽 盐铁论·崇礼:“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故 南越 以孔雀珥门户; 崑山 之旁,以玉璞抵鸟鹊。” 南朝 齐 净住子 《大忍恶对门》:“颂曰: 春山 之下玉抵禽; 汉水 之阳璧千金。” 宋 陆游 《三山卜居作诗以示后人》:“ 荆山 之下玉抵鹊,两京春薺论斤卖。”
(2).转喻肆意挥霍。 宋 陆游 《遣兴》诗:“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
《國語辭典》:重文轻武(重文輕武)  拼音:zhòng wén qīng wǔ
注重文事,忽略武事。《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若说是司官的学问,怪不的朝廷重文轻武;若说是书办的考核,可见这大部的则例是移动不得的了。」
《漢語大詞典》:重本抑末
中国 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 战国 时 李悝 、 商鞅 和 韩非 等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 南宋 以后,反对抑商的人也渐多。到了近代,反对抑商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第五章三:“重本抑末口号自 战国 后期以来已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其间虽也有思想家把本末概念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可是,从未有人公开地否定过重本抑末观点。”
《漢語大詞典》:重气徇名(重氣狥名)
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南朝 梁 沈约 《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 田文 重气狥名,四豪莫及。”
《國語辭典》:无名小卒(無名小卒)  拼音:wú míng xiǎo zú
品位低而无足轻重的人。《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國語辭典》:未足轻重(未足輕重)  拼音:wèi zú qīng zhòng
不重要、无关紧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四。科场。京考官被劾》:「即杨廉亦至南礼部尚书,谥文恪,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也。」也作「无足轻重」、「无足重轻」。
《国语辞典》:损本逐末(损本逐末)  拼音:sǔn běn zhú mò
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而只重视微末小节。《隋书。卷六六。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也作「舍本事末」。
《國語辭典》:听而不闻(聽而不聞)  拼音:tīng ér bù wén
耳朵听著,却没记在心上。形容不注意,不关心。《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镜花缘》第九○回:「这个大家都知,就只再芳姐姐一心只想学课,只怕是听而不闻。」
《國語辭典》:烟云过眼(煙雲過眼)  拼音:yān yún guò yǎn
比喻事物转眼即逝,不留痕迹。如:「这些事都已烟云过眼了。」也作「过眼云烟」。
《漢語大詞典》: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 沙汀 《淘金记》五:“因为所谓还席,那显然是 幺长子 对 白酱丹 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张天民 《战士通过雷区》:“同样该挨骂的事,别人干了,他们会大发雷霆;咱们干了,他们会一笑了之。”亦作“ 一笑了事 ”。《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老实,所以钦差加了他这个考语;后听别位司、道説起,晓得是为带着錶,方纔付之一笑了事。”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二:“遇到明智的干部,就鼓励他几句,夸他是‘红色老人’,然后哈哈一笑了事。”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七:“幸好这位所长深知旗人的劣根性,没把它当成政治案件,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事。”
《國語辭典》:咬文嚼字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1.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元。乔吉〈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好词,好词。关情之处,令人泪落,真一时名手!怪不得他咬文嚼字,明日元宵佳节,正须好词,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转来,为大晟乐正,供应词章。」也作「咬言咂字儿」、「咬文咂字儿」。
2.讥笑士人迂腐而不知变通。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隋唐演义》第六回:「如遇患难,此辈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毙,何足为用?」
3.形容卖弄文才、装腔作势。《金瓶梅》第五○回:「见他在人前铺眉苫眼,拿班做势,口里咬文嚼字,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红楼梦》第二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著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