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解脱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解脱分之略。
解脱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别称。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
解脱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唯识述记十末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为二佛身之一。
【三藏法数】
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解脱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解脱戒之略。
【三藏法数】
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解脱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世法三昧之一。涅槃之妙味也。胜鬘经曰:「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胜鬘宝窟中末曰:「出世法有三种味:一法味,二禅悦味,三解脱味。」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妙味。
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空,无相,无愿,三种之禅定也。此三者为涅槃之门户,故名。俱舍论二十八曰:「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为涅槃为入门故。」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
【佛学常见辞汇】
通向涅槃的门户,指空、无相、无愿之三种禅定,因此三种禅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门户。
解脱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曰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袈裟之异名。言袈裟为求出离解脱之人之服。法苑珠林二十二曰:「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解脱衣、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别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脱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脱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世五食,又九食之一。出家行人,由解脱惑业之系缚,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资养诸根。故称解脱为食。
【三藏法数】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谓修圣道之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即得长养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解脱食。
【三藏法数】
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
解脱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相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相之一。(参见:三相)
三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解脱相,言无生死之相也。二、离相,言无涅槃之相也。三、灭相,言生死涅槃之无相,其无相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曰:「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又曰:三有为相。(参见:有)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解脱律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解脱戒本经之略名。
解脱冠
【佛学大辞典】
(譬喻)解脱之贵如宝冠。增一阿含经十四曰:「天王来至此,及诸魔眷属。复以方便降,令著解脱冠。」
解脱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解脱之德,深广如海。华严经二曰:「此智幢王解脱海。」
解脱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所说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解脱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自金刚界大日五智现出五如来所住之月轮也。(参见:五解脱轮)
解脱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一切系缚之人身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