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94,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粉饰
凝妆
妆束
象床
金龙
崇饰
藻井
时妆
起龙
石阙
装束
瑶笙
粉泽
金装
仗马
《國語辭典》:粉饰(粉飾)  拼音:fěn shì
1.敷粉妆饰。《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为具牛酒饭食十馀日,共粉饰之。」
2.比喻作表面的装饰。如:「粉饰太平」。《清史稿。卷一一二。选举志七》:「廷议陇其不计缓急轻重,浮词粉饰,致捐生观望,迟误军机,拟夺职。」《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历任巡抚想粉饰自己的门面,于是大大小小学堂,倒也开得不少。」
《國語辭典》:凝妆(凝妝)  拼音:níng zhuāng
盛妆、妆扮华丽。唐。王昌龄 闺怨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唐。韩愈〈幽怀〉诗:「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漢語大詞典》:妆束(妝束)
(1).打扮,装饰。 明 唐寅 《题桑》诗:“桑出罗兮柘出綾,綾罗粧束出娉婷。”《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金银首饰,粧束身子。”《西游补》第十三回:“ 小月王 大喜,一面令人传旨,叫 踏空儿 不必凿天;一面叫女子弟粧束搬戏。”
(2).犹服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当时优家者流,粧束因可概见,而后世所为副净等色,有自来矣。 唐 制如《霓裳》等舞,度数至多,而名号粧束,不可深考。”
(1).打扮的式样。 宋 蒋捷 《贺新郎》词:“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綃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 元 张翥 《露华·玉簪》词:“几度借取搔头,别试 汉 宫妆束。”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不过,只要看有人出来唉声叹气的不满意女人的妆束,我们就知道当时统治阶级的情形,大概有些不妙了。”
(2).打扮。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小娘子,你怎么这般妆束?”
《國語辭典》:象床  拼音:xiàng chuáng
用象牙装饰的床。南朝梁。柳恽 咏席诗:「罗袖少轻尘,象床多丽饰。」南唐。李煜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词:「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分類:象牙装饰
《漢語大詞典》:金龙(金龍)
(1).金色龙形的装饰物。晋书·舆服志:“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 五代 和凝 《宫词》之六八:“玉殿朦朦散晓光,金龙高喷九天香。”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
(2).指秋季。 唐 陈子昂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讌》诗序:“属乎金龙掌气,石雁惊秋。”
(3).铜制的龙。道教用以投于名山洞府作祭祀。 唐 岑参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诗:“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 唐 李商隐 《郑州献从叔舍人褎》诗:“ 蓬岛 烟霞 閬苑 鐘,三官牋奏附金龙。”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予尝於学士院取金龙玉简视之,金龙以铜制,玉简以阶石制。”
《漢語大詞典》:崇饰(崇飾)
(1).粉饰;夸饰。左传·文公十八年:“ 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不復广引譬类,崇饰浮辞。苟以夸大为名,更丧忠告之实。”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至云 太上老君 相次传授 舜 为琴,崇饰过甚,非予所敢闻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上曰:‘比欲下詔罪己,避寝撤膳,又恐近于崇饰虚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迨 裴鉶 著书,径称《传奇》,则盛述神仙怪譎之事,又多崇饰,以惑观者。”
(2).装饰,修饰。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崇饰居室,士民失业。”旧唐书·窦希瑊传:“宗族咸以外戚,崇饰舆马, 维鍌 独清俭自守。”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白塔寺》:“帝后閲之,愈加崇重,即迎舍利,崇饰斯塔。”
《國語辭典》:藻井  拼音:zǎo jǐng
传统建筑的天花板饰以丹青,文彩似藻,以方木相交,有如井栏,故称为「藻井」。也称为「绮井」、「承尘」。
《漢語大詞典》:时妆(時粧)
亦作“ 时粧 ”。
(1).时兴的装饰,打扮。《全唐诗》卷七八四载《御制春游长句》:“比屋管弦呈妙曲,连营罗綺鬭时妆。”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闺人时妆,鬒髮覆额,如黝髹可鑑。”
(2).当代通行的装饰,打扮。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村落有古风,人间无时粧。”
《漢語大詞典》:起龙(起龍)
(1).开始奏笙。龙,指乐器龙笙。 南朝 梁元帝 《夕出通波阁下观妓》诗:“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
(2).谓使龙腾起而行雨。 宋 范坰 林禹 吴越备史卷一:“邑中大旱,邑令命道士 东方生 起龙以祈雨。生曰:‘ 茅山 前池中有龙,然不可起,起必大异。’邑令乃止。”
(3).旧建筑物多附丽以龙形装饰,称“起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这黑大门楼是个四脚落地屋脊起龙的门楼。”
《漢語大詞典》:石阙(石闕)
(1).石筑的阙。多立于宫庙陵墓之前,作铭记官爵、功绩或装饰用。 汉 刘向 说苑·反质:“立石闕 东海 上 胊山 界中,以为 秦 东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南有 汉 荆州 刺史 李刚 墓……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间。” 清 许承钦 《次韵赠邓孝威》:“如衔石闕难为语,屡卸金貂不破愁。” 清 丘逢甲 《谒潮阳东山张许二公祠》诗:“石闕苔荒一径深,悲秋怀古此登临。” 徐迟 《凤翔》:“各地宗教文物,以及许多的古代宫殿,陵寝,寺庙,城墙,桥梁,石阙,砖塔,木塔……这一切都在他心上,都属于他的工作。”
(2). 汉 宫观名。三辅黄图·汉宫:“ 建元 中,作 石闕 、 封峦 、 鳷鹊观 於( 甘泉 )苑垣内。”参见“ 石关 ”。
《漢語大詞典》:石关(石關)
(1). 汉 宫观名。在 甘泉宫 中。
(2).石门。 明 刘基 《次韵退和音上人》:“絶顶浮云锁石关,曲途危磴阻躋攀。”
《國語辭典》:装束(裝束)  拼音:zhuāng shù
1.整理行装。《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再三叹息,仍旧装束好了,主仆取程前行。」
2.穿著打扮。《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面颜也尽标致,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
《漢語大詞典》:瑶笙
(1).用美玉装饰的笙。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虽瑶笙及金瑟,杂翠帐与丹幬。” 唐 戴叔伦 《赠月溪羽士》诗:“更弄瑶笙罢,秋空鹤又鸣。” 宋 吴文英 《木兰花慢·寿秋壑》词:“明月瑶笙奏彻,倚楼黄鹤声中。”
(2).指笙的声音。 明 史谨 《南岩削壁》诗:“嵐飞翠雨林梢滴,鹤载瑶笙月下鸣。” 明徐复祚《红梨记·折证》:“翡翠情牵金屋,鸳鸯梦断瑶笙。”
《國語辭典》:粉泽(粉澤)  拼音:fěn zé
一种化妆品。引申为妆饰、修饰。唐。上官仪〈劝封禅表〉:「敷礼义之粉泽,既而睿德潜通。」
《國語辭典》:金装(金裝)  拼音:jīn zhuāng
1.以金镀于物体表面。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2.盛装。唐。李白〈洗脚亭〉诗:「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漢語大詞典》:仗马(仗馬)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 清 王九龄 《窃禄》诗:“无声惭仗马,有泪对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