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借装(借裝)
假扮,装扮。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 山东 、 河北 村人,以资笑。”
分類:假扮装扮
《國語辭典》:假扮  拼音:jiǎ bàn
乔装。装扮成与本人不同的另一种面目。《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别庄燕同冯君瑞假扮做一班赛会的,各把短刀藏在身边。」
《漢語大詞典》:装妖作怪(裝妖作怪)
装扮妖怪骗人。比喻故意做作,把事情弄得玄妙莫测。《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只因送来这些诗,不是陈腐,就是抄袭,若要新奇,便装妖作怪,无一首看得上眼。”《老残游记》第十一回:“説有鬼神,就可以装妖作怪,鼓惑乡愚,其志不过如此而已。”
《國語辭典》:装神弄鬼(裝神弄鬼)  拼音:zhuāng shén nòng guǐ
1.假扮鬼神骗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我舞得,弹得唱得。折莫大擂鼓吹笛,折莫大装神弄鬼,折莫特调当扑旂。」也作「装神扮鬼」、「装神做鬼」。
2.玩弄手段或花样来欺骗他人。《红楼梦》第三七回:「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也作「装神扮鬼」、「装神做鬼」。
《國語辭典》:扎括  拼音:zhá guā
整理、打扮。《醒世姻缘传》第七二回:「有撒下的孩子么?只怕没本事扎括呀!」
《國語辭典》:扎裹(紮裹)  拼音:zhá guǒ
打扮、妆扮。《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我放著我的女孩儿不会扎裹,我替你们白出的是甚么苦力!」也作「札裹」。
《國語辭典》:踏跷(踏蹺)  拼音:tà qiāo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表演者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的表演。参见「踏高蹻」条。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鼓板、踏跷、扑旗。」也作「踏高跷」、「踏高蹻」、「踩高蹻」。
《漢語大詞典》:跳布札
喇嘛教习俗,在宗教节日里喇嘛装扮成神佛魔鬼等,诵经跳舞,据说是为了驱除邪气。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语恶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
《國語辭典》:细旦(細旦)  拼音:xì dàn
宋代时,在元宵节有舞队之戏,其中乔妆为女子的男性称为「细旦」。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漢語大詞典》:校体(校體)
犹装扮自己。 隋 卢思道 《孤鸿赋》:“不听 咸池 之乐,不饗太牢之荐,匹晨鸡而共饮,偶野鳬以同膳,匪扬声以显闻,寧校体而求见,聊寓形乎沼沚,且夷心於溏淀。”
分類:装扮自己
《国语辞典》:沐猴冠冕  拼音:mù hóu guàn miǎn
沐猴,即猕猴。本指猴子戴著帽子。虽外表装扮得像人,却少了人的本质。后以「沐猴冠冕」讥讽人徒具衣冠而不脱粗鄙本性。参见「沐猴而冠」条。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国语辞典》:箬帽芒鞋(箬帽芒鞋)  拼音:ruò mào máng xié
农人或隐者的装扮。
《国语辞典》:女为悦己容(女为悦己容)  拼音:nǚ wèi yuè jǐ róng
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修饰装扮。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常言道:『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
《国语辞典》:丑人多作怪(丑人多作怪)  拼音:chǒu rén duō zuò guài
相貌难看,却刻意著力于新奇的装扮,以引人注意。后用于指称本事不足的人,却爱到处卖弄,自我炫耀。如:「他方才学会一点皮毛,就急著搬出来卖弄,果真是丑人多作怪!」
《国语辞典》:男不男,女不女  拼音:nán bù nán,nǚ bù nǚ
言行举止、装扮和生理性别不合,多含贬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只会斋得饱也只向那僧房中胡渰,那里怕焚烧了兜率伽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