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烘乾机(烘乾机)  拼音:hōng gān jī
一种利用电力产生热气烘乾衣物的设备。也称为「乾衣机」。
《国语辞典》:布料  拼音:bù liào
棉、麻、苧、葛、毛、绸缎等裁制衣物的材料。如:「这套西装是采用上好布料裁制而成。」
《国语辞典》:补靪(补靪)  拼音:bǔ ding
衣物破损后,加以补缀的地方。也作「补丁」、「补钉」。
《国语辞典》:晨褛(晨褛)  拼音:chén lǚ
早晨起床后所穿之质料轻薄的衣物。
《国语辞典》:拉锁(拉锁)  拼音:lā suǒ
扣紧衣物的鍊形物。在两片布边上,各装一排相同的齿状钮。把滑扣拉上,两边的齿钮就密合在一起;把滑扣拉开,齿钮就分开。通常用金属或尼龙制成。也称为「拉鍊」。
《国语辞典》:白毫之赐(白毫之赐)  拼音:bái háo zhī sì
僧人的饮食、衣物。僧侣沾佛陀无量福德之光,得以充备无忧,因此称其享用的物品为「白毫之赐」。
《国语辞典》:油点儿(油点儿)  拼音:yóu diǎn ér
衣物上的小块油污。也称为「油点子」。
分类:衣物油污
《国语辞典》:毛织物(毛织物)  拼音:máo zhī wù
用兽毛或人造毛纺织成的布料或衣物。如:「用兽毛织成的毛织物,保暖且富弹性,价格通常都较高。」
《国语辞典》:路边摊(路边摊)  拼音:lù biān tān
设于马路两旁的摊贩。常指贩卖小吃或衣物、饰品的摊商。如:「基隆庙口卖小吃的路边摊口味众多,摊摊令人垂涎三尺。」
《国语辞典》:五斗匮(五斗匮)  拼音:wǔ dǒu guì
有五个抽屉的矮脚匮。多用来盛放衣物。
《国语辞典》:脱水机(脱水机)  拼音:tuō shuǐ jī
一种家用电器。使用后可使湿的衣物脱去大部分水分。
《漢語大詞典》:钩牒(鉤牒)
亦作“钩牒”。 指衣带、手板等上朝衣物。 陈炜谟 《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漢語大詞典》:方便囊
唐 代王侯外出时用以盛衣物的锦袋。 宋 陶谷 清异录·方便囊:“ 唐 季,王侯竞作方便囊,重锦为之,形如今之照袋。每出行,杂置衣巾、篦鑑、香药、词册。”
《漢語大詞典》:裹袱
即包袱。包衣物用的包单。香祖笔记卷十二引 明 陈继儒 《群碎录》:“书曰帙者,古人书卷外必用帙藏之,如今裹袱之类。”参见“ 包袱 ”。
《國語辭典》:包袱  拼音:bāo fú
1.用布包成,便于携带的行李。《红楼梦》第四二回:「这包袱里是两疋䌷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老残游记》第四回:「在两间堆破烂农器的一间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七八件衣裳。」
2.比喻累赘或负担。如:「精神上的包袱。」
3.相声或快书等曲艺中所制造的笑料。
4.一种特制的纸包,内装纸钱等物,在佛前或坟前焚化。《红楼梦》第五八回:「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漢語大詞典》:烘篮(烘籃)
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