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虚字(虛字)  拼音:xū zì
1.无用的赘字。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2.语法学上指无具体意义的字,如介词、连接词、助词、叹词等。也称为「虚字眼儿」。
《漢語大詞典》:虚语(虚語)
(1).假话;空话。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之。” 明 刘基 《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人言天下名山水,多为浮屠所占,岂虚语哉?”
(2).不用典故的语句。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 王元长 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漢語大詞典》:助语(助語)
虚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张文潜 言:‘ 王中父 诗喜用助语,自成一体。’予按, 韩少师 持国 亦喜用之,如‘酒成岂见甘而坏,花在须知色即空’;‘居仁由义吾之素,处顺安时理则然’;‘不尽良哉用,空令识者伤’;‘用舍时焉耳,穷通命也歟。’” 刘师培 文说:“上古立言,罕用助语,欲传语尾之餘音,则择实词为虚用。”
分類:虚词
《漢語大詞典》:是在
用作虚词,表示一定时间或一段时间。例如:他是在星期一去世的。
《漢語大詞典》:乎而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赞叹。《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2).“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劝酬兼尔汝,讲论杂乎而。”杂乎而,谓口语夹杂文言。
《国语辞典》:冠词(冠词)  拼音:guàn cí
若干语言中与名词连用的一种虚词。在数、性、格三方面必须跟相接的名词一致。分为定、不定二种。定冠词,如英语the,有指示作用;不定冠词,如英语a,含有「某一」的概念。
分类:言中虚词
《漢語大詞典》:语助(語助)
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汉 郑玄 注:“居读为 姬 姓之 姬 , 齐 鲁 之间语助也。”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上指门额问 普 ( 赵普 )曰:‘何不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普 对曰:‘语助。’ 太祖 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凡用‘焉哉乎也’为语助的这种文体,在现今看来虽然是文言,而在 春秋 、 战国 时却是白话。”
《國語辭典》:助词(助詞)  拼音:zhù cí
一种附著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国语的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得」)、时态助词(如「了」、「过」)和语气助词(如「吗」、「吧」)。
《國語辭典》:实词(實詞)  拼音:shí cí
文句中表示实际意义、有事理可解的字词,如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也称为「实字」。
《漢語大詞典》:者也之乎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问黄金谁买《长门赋》,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
《国语辞典》:犬马之命(犬马之命)  拼音:quǎn mǎ zhī mìng
对自己性命的谦虚词。《三国志。卷一三。魏书。华歆传》:「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国语辞典》:不定冠词(不定冠词)  拼音:bù dìng guàn cí
一种与名词连用的虚词,表达「某一的」的观念。参见「冠词」条。
《漢語大詞典》:定冠词
放在名词之前的虚词,用来特别说明名词所指的是某一类人或事物(非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