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枣仁(棗仁)
(1).枣核内的仁,可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常服枣仁,百邪不復干也。”
(2).中药名。酸枣仁的别名。
《國語辭典》:瓦楞子  拼音:wǎ léng zi
蚶子的别名。参见「蚶子」条。
《漢語大詞典》:托卢(托盧)
中药名。即枸杞。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骈雅·释草:“地辅、却暑、托卢,拘杞也。”参见“ 枸杞 ”。
《國語辭典》:枸杞  拼音:gǒu qǐ
植物名。茄科枸杞属,落叶灌木。高一至三公尺,常具枝刺,叶具短柄,披针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花一至二朵著生叶腋,花冠漏斗形,淡紫色。浆果红色,椭圆形。果入药,有明目、滋补的功能。根皮、枝叶也可作药用,能解热,消炎。
《國語辭典》:五味子  拼音:wǔ wèi zǐ
植物名。五味子科五味属。木质藤本,为「北五味子」之简称。叶倒卵形,锐浅齿缘。花簇生叶腋,花被片六至九枚。浆果球形,排成长穗状果序,熟则色红。也称为「荎蕏」、「北五味子」。
《國語辭典》:薞芜(薞蕪)  拼音:sūn wú
酸模的别名。参见「酸模」条。
分類:草药药名
《漢語大詞典》:通关散(通關散)
中成药名。由细辛、皂角制成。近代加入麝香、薄荷,可吹鼻,能取嚏开窍。适用于昏厥、牙关紧闭、痰涎壅塞,及中暑闷闭、昏迷等症。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你道这铜旋子怎的就能治昏迷不省呢?果然这样,那点苏合丸、闻通关散、薰草纸、打醋炭这些方法都用不着。”参阅 明 方广 《丹溪心法附馀》
《漢語大詞典》:天灸
(1).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说郛卷三二引《潜居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2).中药名。石龙芮的一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鋭……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繫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参阅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卷九、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四。
《國語辭典》:哑巴吃黄连(啞巴吃黃連)  拼音:yǎ bā chī huáng lián
(歇后语)有苦说不出。如:「别提了!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作「哑子吃黄连」。
《漢語大詞典》:依佛哪
膏药名。红楼梦第五二回:“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佛哪’,我寻一点儿。”
分類:膏药药名
《漢語大詞典》:一寸葚
传说中的仙药名。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志怪:“ 秦始皇 闻 鬼谷先生 言,因遣 徐福 入海求金菜玉蔬并一寸葚。”葚,亦作“ 椹 ”。见同书《箴戒》
分類:仙药药名
《國語辭典》:香薷饮(香薷飲)  拼音:xiāng rú yǐn
旧时一种夏日常饮的清凉饮料。《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闻人生也自支持不过他们,又将人参汤、香薷饮、莲心、圆眼之类,调理闻人生,无所不至。」
分類:补药药名
《漢語大詞典》:休休散
烈性毒药名。相传人接触可以致命。 宋 陶谷 清异录·蔬:“ 湖湘 习为毒药以中人……遇者无不赴泉壤,世人号为‘休休散’。”
《漢語大詞典》:紫雪丹
中成药名。原名“紫雪”。由寒水石、石膏、磁石、升麻、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甘草、硝石、朴硝、朱砂、麝香等制成。功能镇惊安神,清心开窍,适用于热病烦躁等症。见 唐 孙思邈 《千金翼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五·朴消
《漢語大詞典》:敷于散
魏 晋 时期中药名。相传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调和而成。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敷于散出 葛洪 《炼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细辛、乾薑、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
《漢語大詞典》:伏龙肝(伏龍肝)
中药名。即灶心土。土灶底部中心黄褐色的焦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土·伏龙肝﹝释名﹞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曰::“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