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骨脉(骨脈)
骨架和脉络。比喻主干及分支。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十章:“全篇大意,以德为基,以诚为纽,其旨备矣。明乎此,则 许 史 诸儒强以知、仁、勇立柱,及强以费隐、大小为第三支作骨脉者,徒增葛藤,曾何当耶?”
《漢語大詞典》:理脉(理脈)
指人体的血管脉络。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漢語大詞典》:节脉(節脉)
人体的关节和脉络。喻学说的源流。 明 唐顺之 《杂编序》:“夫六艺之节脉碎细,皆儒者之所宜究其説而折衷之。”
《国语辞典》:人脉(人脉)  拼音:rén mài
刻意经营的人际关系脉络。如:「总经理的人脉广,信用又好,因此在商场上得心应手。」
《漢語大詞典》:青脉
青色的脉络或纹理。黄庭内景经·肾部“苍锦云衣舞龙幡” 唐 梁丘子 注:“龙幡,青脉之象也。” 宋 范纂 端溪砚谱:“青脉意必有眼,故腰石、脚石多有青脉…… 端 人谓青脉为眼筋。”
《漢語大詞典》:义脉(義脈)
文辞的意义和脉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國語辭典》:句脉(句脈)  拼音:jù mài
诗句的节奏单位与意义单位的关系。宋朝张耒以为,古今人作七言诗,其句脉多上四下三,如「先帝天马玉花骢」;至唐朝韩愈乃变句脉为上三下四,如「虽欲悔舌不可扪」。见宋。张耒〈明道杂志〉。
《國語辭典》:主线(主線)  拼音:zhǔ xiàn
1.主要的脉络、道路。如:「中部横贯公路的主线由东势到太鲁阁,另有支线分别到宜兰市及雾社。」
2.工厂中生产线的主力。
《國語辭典》:同条共贯(同條共貫)  拼音:tóng tiáo gòng guàn
事理相通,脉络连贯。《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宋。邹浩 策问:「非帝有馀而王不足也,所遇之时异,则随而应之,岂能同条共贯哉?」
《國語辭典》:一脉相通(一脈相通)  拼音:yī mài xiāng tōng
由一个血统或派别承传下来,可以相互连贯。如:「孟荀学说虽分两派,其实皆源自儒家,可说是一脉相通的。」也作「一脉相承」、「一脉相传」。
《国语辞典》:贸易网路(贸易网路)  拼音:mào yì wǎng lù
1.结合政府或民间商界力量,所建立的国际贸易脉络关系。
2.指透过网际网路所建立的贸易往来系统。
《国语辞典》:条理不清(条理不清)  拼音:tiáo lǐ bù qīng
脉络、层次不分明。如:「说话如果条理不清,怎能让人听懂呢?」
《国语辞典》:菜瓜布  拼音:cài guā bù
丝瓜熟透而未经采收,老化乾枯后所留下的纤维脉络,可用来刷洗污垢,广被用为清洗或盥洗用具。后亦有以化学纤维合成方法仿制瓜络的厨房洗涤用具。
《漢語大詞典》:共贯同条(共貫同條)
串在同一钱串上,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脉络连贯,事理相通。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涕笑皆神之所行,逡巡皆气之所应,固可於此得吾兄……共贯同条之精爽。”参见“ 共贯 ”。
《漢語大詞典》:共贯(共貫)
贯通;连贯。《汉书·董仲舒传》:“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斯则当 尧 之世,小人君子比肩齐列,善恶无分,贤愚共贯。” 郭沫若 《论古代文学》:“北方文化系 殷 民族奠定的,南方文化系 殷 民族传播的,故南北共贯。”
分類:贯通连贯
《漢語大詞典》:独茧抽丝(獨繭抽絲)
(1).喻诗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綺,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
(2).喻单方思慕。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无题诗序:“﹝余﹞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然独茧抽丝,无由作合也,因赋无题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