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祸辱(禍辱)
灾祸与羞辱。 晋 干宝 《〈晋纪〉总论》:“上讳 业 ,故改 鄴 为 临漳 。 漳 ,水名也。由此推之,亦有徵祥。而皇极不建,祸辱及身,岂上帝临我,而贰其心?”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且夫名多其实,位过其才,处之者犹尠免於祸辱,交之者何足以为荣福哉!”
分類:灾祸羞辱
《漢語大詞典》:忍羞
忍受羞辱。《淮南子·道应训》:“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
《漢語大詞典》:贻辱(貽辱)
使蒙受羞辱。 明 文徵明 《太仓周氏义庄家塾记》:“弃礼犯分,貽辱前人,此岂立塾之意哉!” 清 吴锡麒 《六十生日自述》诗之一:“白首竟何补,《伐檀》惧貽辱。”
分類:蒙受羞辱
《漢語大詞典》:贱耻(賤耻)
(1).卑贱可耻。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策 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昔 许 蔡 失位,不得列於诸侯; 州公 实来, 鲁 人以为贱耻。”
(2).指轻视、羞辱。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五章:“而其人亦为国人所贱耻,别为异类,视为贱种。”
《漢語大詞典》:唾辱
鄙弃羞辱。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有 宋 诸儒 周 、 程 、 张 、 朱 之书,为世大詬,閒有涉於其説者,则举世相与笑讥唾辱。”
分類:鄙弃羞辱
《國語辭典》:侮辱  拼音:wǔ rù
欺侮羞辱。《后汉书。卷四四。张敏传》:「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三国演义》第二回:「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
《漢語大詞典》:草缨(草纓)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带,以示羞辱。相传是 虞舜 时的一种象征性刑罚,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太平御览卷六四五引慎子:“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韡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 有虞 之诛也。”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臣闻化澄上业,草缨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惩刑。”
《漢語大詞典》:谴辱(譴辱)
谴责并羞辱。南史·王弘传:“自领选及当朝总録,将加荣爵於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分類:谴责羞辱
《國語辭典》:挂不住(掛不住)  拼音:guà bù zhù
1.不能悬挂稳妥。如:「钉子这么小,太重的东西可能挂不住吧!」
2.因羞辱恼怒而无法忍受。如:「你临时退婚,将使他面子上挂不住。」
《漢語大詞典》:鞭耻(鞭恥)
谓施行鞭挞以羞辱之。引申为虐待、整治。《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瞽叟 报言娘子:‘他缘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耻?有计但知説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 瞽叟 :‘不鞭耻万事絶言,鞭耻者全不成小事。’” 项楚 《敦煌变文选注》《唐律疏议》卷一:“笞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耻之。”
《漢語大詞典》:讪辱(訕辱)
讥毁羞辱。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吾先尽陈者,不欲足下如吾更訕辱,被称号,已不信於世,而后知慕中道,费力而多害,故勤勤焉云尔而不已也。”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奢侈报》:“统领官员 琦 从军於彼,每苦口諫之,反遭訕辱。”
分類:羞辱
《漢語大詞典》:羞丑(羞醜)
羞辱出丑。白雪遗音·剪靛花·小小灯笼:“莫叫傍人説短长,外面把名扬。哎哟,羞丑难当。”
分類:羞辱出丑
《漢語大詞典》:责辱(責辱)
斥责羞辱。北齐书·高隆之传:“时 世宗 作宰,风俗肃清, 隆之 时有受纳, 世宗 於尚书省大加责辱。”《文明小史》第八回:“因此,几个秀才,不致受他的责辱。”
分類:斥责羞辱
《國語辭典》:知足不辱  拼音:zhī zú bù rù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老子》第四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晋书。卷九六。列女传。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传》:「今国虽小,足以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诫也。」
《漢語大詞典》:惟口起羞
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唐 陆贽 《论裴延龄奸蠹书》:“惟口起羞,谅非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