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服词(服詞)
承认罪责之词。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 立 奏言:‘呪诅谋反,大逆无道。’责问 冯太后 ,无服词。”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作“服辞”。
《漢語大詞典》:嫁罪
转移罪责。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 车丞相 教我母亲把那砒霜淹在我们送去的乳饼上,并且叫她专一拿给小弟弟吃。那样把小弟弟毒死了,就可以嫁罪于我们。”
分類:转移罪责
《國語辭典》:吃罪  拼音:chī zuì
承担罪责。如:「吃罪不起」、「这件事情万一出了点差错,上头追究起来,谁吃罪得起!」
《漢語大詞典》:第罪
评定罪责。新唐书·王忠嗣传:“军每出,﹝ 王忠嗣 ﹞召属长付以兵,使授士卒,虽弓矢亦誌姓名其上。军还,遗弦亡鏃,皆按名第罪。”
《國語辭典》:贼喊捉贼(賊喊捉賊)  拼音:zéi hǎn zhuō zéi
比喻为了逃脱罪责,故意扰乱视听,掩人耳目。如:「分明是贼党,还贼喊捉贼。」
《漢語大詞典》:诿罪(諉罪)
把罪责推给别人。 宋 陆游 《上殿札子》:“凡嫁祸本人諉罪僮奴者,皆有司为之道地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吾不以得失动心,而更諉罪它人,则其人更无出头之日矣。”
分類:罪责
《国语辞典》:罪有攸归(罪有攸归)  拼音:zuì yǒu yōu guī
罪责有所归属。《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分类:罪责
《国语辞典》:以功赎罪(以功赎罪)  拼音:yǐ gōng shú zuì
用功劳来抵消罪责。《三国志。卷五五。吴书。凌统传》:「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也作「将功折罪」、「将功赎罪」。
《漢語大詞典》:逭咎
逃避罪责。 明 张居正 《答庐凤按院陈公用宾》:“朝廷明见万里,儻於他处发之,则当事者无所逭咎矣。”
《漢語大詞典》:参咎(參咎)
弹劾罪责。 清 林则徐 《札署苏管粮通判查德基等迅办宝山海塘工程木料》:“即日运赴工次交收,以速为贵,不得稍事迁延,致滋貽误,有干参咎。”
分類:弹劾罪责
《漢語大詞典》:背罪
承担罪责。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我的稿子虽然拟好了,但是没有经过国王的核准,用得用不得还不能知道,万一用不得,岂不是使你老兄背罪吗?”
分類:承担罪责
《國語辭典》:顶罪(頂罪)  拼音:dǐng zuì
代替他人承受罪行。如:「他花了一笔钱找人顶罪。」
分類:承担罪责
《漢語大詞典》:赦事诛意(赦事誅意)
谓不问其实际行动而但推究其居心以定罪责。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 许止 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 以纵贼而见书。” 李贤 注:“﹝《公羊传》﹞曰:‘ 晋 史书 赵盾 弑其君。 赵盾 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此赦事诛意也。”
《國語辭典》:僵李代桃  拼音:jiāng lǐ dài táo
本指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用以讽刺兄弟间不能互助互爱。参见「李代桃僵」条。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聊斋志异。卷一○。胭脂》:「彼踰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