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都督  拼音:dū dū
1.统领。《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2.职官名。汉末始有此称。三国时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以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诸军权位最重。晋、南北朝以后因之,名称或稍更异,大抵掌理军事及边防重镇。唐中叶以后,以节度使代之,都督之名遂废。元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明改元之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制与元同,然非晋唐旧制。也称为「大镇国」。
3.民国初年各省军政长官的称呼。
《國語辭典》:统制(統制)  拼音:tǒng zhì
1.统治、管辖。《新唐书。卷一四一。高霞寓传》:「霞寓虽悍,而寡谋,统制尤非所善,始引兵趋萧陂,战小胜。」
2.职官名。宋置,以总辖诸将。元明不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國語辭典》:管领(管領)  拼音:guǎn lǐng
掌管。《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就数内择有气力的大户充头目,自行管领。」
《國語辭典》:六军(六軍)  拼音:liù jūn
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周礼。夏官。大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后世遂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唐。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漢語大詞典》:都统(都統)
(1).统领,总领。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自称柱天都部” 唐 李贤 注:“都部者,都统其众也。”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诛 吴元济 也,命公都统诸军。”《旧唐书·高骈传》:“铜盐重务,綰握约及七年;都统雄藩,幅员几於万里。”
(2).官名。武官名 晋 太元 中, 前秦 苻坚 兴兵侵 晋 ,征富家子弟二十以下者共三千馀骑,始设少年都统,为带领青年士兵之将官。 唐 代后期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 辽 金 亦有都统、副都统之名。
(3).官名。指地区长官名号。 前秦 末,有 河西 鲜卑 大都统。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
(4).官名。 清 代设八旗都统,为旗的最高长官。职掌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
(5).官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 热河 、 察哈尔 、 绥远 等特别区设置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
《國語辭典》:中军(中軍)  拼音:zhōng jūn
1.古代军队多分为中、左、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中军由主帅亲自率领,是军队的指挥中枢。《左传。成公十六年》:「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西游记》第六回:「见那一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
2.主帅或主帅的营幕。《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职官名。清代绿营兵制,分督、抚、提等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就叫把手下们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台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
《漢語大詞典》:中军将军(中軍將軍)
武官名。 晋 代始置, 南北朝 仍有此官号。晋书·武帝纪:“﹝ 泰始 元年﹞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
《漢語大詞典》:制阃(制閫)
(1).谓统领一方军事。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制閫 成都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边材:“ 正德 则有 太原 之 王晋溪 ,行边制閫,俱著劳绩。”
(2).指统兵在外的将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元年:“我不参制閫,则曲在我。”
《漢語大詞典》:护军(護軍)
(1). 秦 汉 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 魏 晋 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护军中尉 随何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以中护军与 张昭 共掌众事。” 胡三省 注:“ 秦 置护军都尉, 汉 因之。 高祖 以 陈平 为护军中尉。 武帝 復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 三国 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观记》曰: 汉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魏 晋 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 吴 又有左右护军,则 吴 制自是分中、左、右为三部。”
(2). 唐 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 宋 不设。 清 制,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以管理之。参阅通典·职官十六《清文献通考·兵二》
(3). 唐 以后历朝置上护军及护军,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 清 废。参阅《续通典·职官十六》
(4). 清 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國語辭典》:龙王(龍王)  拼音:lóng wáng
传说住在海里,统管水族,掌理云雨的龙神。《西游记》第一○回:「这泾海龙王也不回水府,只在空中,等到子时前后,收了云头,敛了雾角。」也称为「龙王爷」。
《國語辭典》:管军(管軍)  拼音:guǎn jūn
管理军事的官吏。宋。范仲淹奏议许怀德差遣〉:「如王信狄青,实有武勇,堪任管军,亦死未有大功,迁转太速。」
《漢語大詞典》:乡兵(鄉兵)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 西魏 、 北周 ,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隋书·张奫传:“ 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领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清史稿·兵志四:“乡兵始自 雍 乾 ,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各省举办团练,有驻守地方者,有随营征勦者。”
《国语辞典》:统兵(统兵)  拼音:tǒng bīng
统领军队。《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儒林外史》第八回:「次年,宁王统兵破了南赣官军。」
《漢語大詞典》:统天(統天)
《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孔颖达 疏:“乃统天者,以其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於天。”后用以指统领天下。后汉书·寇荣传:“陛下统天理物,为万国覆。”《三国志·蜀志·后主传》:“盖统天载物,以咸寧为大,光宅天下,以时雍为盛。”
分類:统领天下
《國語辭典》:总兵(總兵)  拼音:zǒng bīng
1.统领军队。《隋书。卷四○。元谐传》:「上敕谐曰:『公受朝寄,总兵西下。』」《宋史。卷二五。高宗本纪二》:「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总兵守平江。」
2.职官名。明朝设置,为一高级武官,奉令统军镇守。清时为绿营兵的高级统将,位次提督。
《漢語大詞典》:无统(無統)
(1).没有系统。朱子语类卷一○五:“孟子若读得无统,也是费力。”
(2).谓分裂割据,不得正统。朱子语类卷一○五:“又有无统时,如 三国 、 南北 、 五代 ,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某尝作《通鑑纲目》,有‘无统’之説。”
(3).没有统领。《西湖二集·胡少保平倭战功》:“兵不可一日无将。部兵无统,要得 王滶 来营中管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