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学生(學生)  拼音:xué shēng
1.在学读书的人。如:「他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学生。」
2.师长对修业学艺者的称呼,或修业学艺者自称之辞。如:「学生因身体不适,想向老师请假一天。」
3.晚辈。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二。名臣》:「及溥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4.读书人或从官者自称的谦辞。《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此老是诸暨一个极忠厚长者,与学生也曾相会几番过的。」《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
《國語辭典》:积累(積累)  拼音:jī lěi
累积、聚积。《文选。班彪。王命论》:「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运四方花竹奇石,积累二十馀年,山林高深,千岩万壑。」
《國語辭典》:积年(積年)  拼音:jī nián
1.多年。《列子。周穆王》:「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红楼梦》第六五回:「贾琏又将自己积年所有体己一并搬了与二姐收著。又将凤姐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内尽情告诉了他。」
2.资格老、有经验的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三回:「那老者也是个积年,相见四位,各行一个相见之礼。」《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主人是个积年,看出文若虚不快活的意思来,不好说破,虚劝了他几杯酒。」
《國語辭典》:当行(當行)  拼音:dāng háng
1.内行、同行。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谁著你烧窑人不卖当行货,倒学那打劫的偻儸。」《金瓶梅》第九一回:「使玳安儿叫薛嫂儿见陶妈妈,道了万福。当行见当行,拿著帖儿,出离西门庆家门,往县中回衙内话去。」
2.一种替官厅当差的行业。旧时官厅需要物件勒令商民承办,这种承办店铺,称为「当行」。《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新近又添了当行,凡是官府送那乡宦举人的牌匾,衙门里面做甚么断间板槅,提学按临棚里铺的地平板,出决重囚,木驴桩橛,这都是棺材铺里备办。」
《國語辭典》:智力  拼音:zhì lì
1.才智与勇力。《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2.系指个人思考、判断、记忆、推理等心智运作的潜在水平,可以用智力测验来评估。不同智力测验所定义的智力向度不同,故所测得的智力内涵有所不同。
《國語辭典》:阅历(閱歷)  拼音:yuè lì
经历、经验。《老残游记》第七回:「先生阅历最多,所谓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文明小史》第三○回:「究竟老表弟在官场阅历多年,说来的话总还好听。」
《國語辭典》:在行  拼音:zài háng
内行、有经验而通晓其内容。《红楼梦》第一六回:「难道大爷比咱们还不会用人!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谁都是在行的!」《老残游记》第一六回:「他送过几回信,颇在行,到衙门里也敢进去。」
《國語辭典》:老手  拼音:lǎo shǒu
熟手,对于某事经验丰有的人。宋。苏轼〈至真州再和〉诗二首之一:「老手王摩诘,穷交孟浩然。」《文明小史》第三三回:「该令有了年纪,虽然是个老手,可惜不大管事。」
《國語辭典》:斲轮(斲輪)  拼音:zhuó lún
1.砍伐木材,制造成车轮。《庄子。天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2.比喻技艺精练,经验丰富。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人云太痴绝,我自斲轮妙。」
《漢語大詞典》:斲轮手(斲輪手)
亦作“斵轮手”。 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人。后常喻指诗文等方面的高手。 宋 苏轼 《嘲子由》诗:“妙哉斵轮手,堂下笑 桓公 。”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去路縹緲中仍收束完密,神不外散,是为斲轮手。”
《國語辭典》:移植  拼音:yí zhí
1.将植物从生长的地方,移栽至另一地方。
2.将某动物体的器官组织,移到其他部位或另一动物体上。如皮肤、眼角膜等的移植。也作「移殖」。
《國語辭典》:幼稚  拼音:yòu zhì
1.幼孩。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唐。元稹《莺莺传》:「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也作「幼稚」。
2.知识浅薄或思想未成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孝成许皇后传》:「妾誇布服粝食,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埽除。」也作「幼稚」。
《國語辭典》:幼稚(幼穉)  拼音:yòu zhì
1.幼孩。元。耶律楚材 又索六经诗:「莫教幼稚空相忆,日日求书到鲤庭。」也作「幼稚」。
2.缺乏经验,智力不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他是小人的女婿,文书上原有小人的花押,怜他幼稚含冤,故此与他申诉。」也作「幼稚」。
《國語辭典》:教训(教訓)  拼音:jiào xun
1.教导训戒。《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近来蒙少爷的教训,才晓得书是该念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老夫子教训得极是,兄弟偏见了。」
2.从失败或错误的经验中取得的认识。如:「你应牢记这一次的教训,下次才不会再犯。」
《國語辭典》:贡献(貢獻)  拼音:gòng xiàn
1.进奉或赠与。《荀子。正论》:「称远迩而等贡献,岂必齐哉?」《国语。吴语》:「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2.对公众有所助益。如:「电话的发明是伟大的贡献。」
3.付出。如:「他应聘回国,准备贡献所长。」
《國語辭典》:折肱  拼音:zhé gōng
1.肱,手臂。折肱指接受法律制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然后踰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
2.曲臂为礼。比喻来往结交。唐。韩愈 送孟秀才序:「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
3.比喻经过磨鍊而经验丰富。参见「三折肱为良医」条。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國語辭典》:三折肱  拼音:sān zhé gōng
比喻阅历深,取得丰富的经验,自然造诣精深。参见「三折肱为良医」条。宋。张侃〈岁时书事〉诗:「年来三折肱,逢人漫称好。」
分類:挫折良医
《國語辭典》:折节(折節)  拼音:zhé jié
1.屈己从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史记。卷七○。张仪传》:「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
2.屈己礼贤。如:「折节下交」。《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
3.佩服。《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驰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
4.改变旧有的志向或作为。如:「折节向学」。《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后来家事忽然好了,尽改前非,折节读书。」也称为「变节」。
《國語辭典》:内行(內行)  拼音:nèi háng
1.素习某种事业技艺的人。《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学堂的事,祇有你是内行。」也作「内教」。
2.对某种事或工作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修理电器,他很内行。」
3.俗称同业的人。唐。欧阳詹〈同州韩城县西尉厅壁记〉:「郑以明经登科,又三举进士,屈于命,词学亦流辈推内行第一。」
《國語辭典》:内行(內行)  拼音:nèi xìng
1.平日私居时的操行。《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居妫汭,内行弥谨。」
2.隐秘的事。《战国策。韩策三》:「美人知内行者也,故善为计者不见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