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突怒  拼音:tú nù
高猛突出的样子。《文选。枚乘。七发》:「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唐。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邱记:「其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分類:突起盛怒
《漢語大詞典》:碨磊
亦作“ 碨礧 ”。 高低不平貌;突起貌。 唐 杜甫 《骢马行》:“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騣碨礧连钱动。” 仇兆鳌 注:“碨礧,谓肉騣突起。” 明 杜浚 《后快哉行》:“君不见大河南来十三盗,碨礧项领狞狰貌。”
《國語辭典》:暴暴  拼音:bào bào
突然兴起的样子。《荀子。富国》:「则财物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清。王先谦。集解:「暴暴,卒起之貌。言物多委积高大如丘山也。」
《漢語大詞典》:朱篆
(1).车毂上一圈突起的红色装饰性线条。诗·商颂·烈祖“约軝错衡” 唐 孔颖达 疏:“所乘之车以朱篆约其长轂之軝,以綵饰错置於衡之上。”
(2).借指古代高官所乘的车子。 唐 薛能 《送浙东王大夫》诗:“香匳扃凤詔,朱篆动龙坑。”
《漢語大詞典》:坌起
(1).飞起;扬起。 唐 高彦休 唐阙史·丁约解剑:“日已晡矣,风埃坌起,夜中雨果大澍。”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马蹄驼蹟所过,尘埃坌起涨天。”
(2).指高起,突起。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其崖黄石坚緻,笔画深劲;惟后幅七八行有石理坌起处自右斜向左,石工祗就平正处刻之。”
《漢語大詞典》:掘起
崛起,突起。掘,通“ 崛 ”。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掘起在此位者也。” 清 黄鷟来 《题高价人坐石小像》诗:“翩翩佳公子,掘起应嘉运。”
分類:崛起突起
《國語辭典》:气楼(氣樓)  拼音:qì lóu
仓库屋顶上通气的小楼。《十国春秋。卷三○。南唐。卢绛传》:「自气楼入仓中盗米,一夕往返数十。」《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温打开匣,脱了枷,同那刘文政跃身从气楼走出。」
《漢語大詞典》:楯瓦
盾脊,盾牌中间的突起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师及 齐 师战于 炊鼻 。 齐 子渊捷 从 洩声子 ,射之,中楯瓦。” 杜预 注:“瓦,楯脊。”
《國語辭典》:绒毛(絨毛)  拼音:róng máo
1.物体表面上所披覆的柔细短毛。如:「绒毛玩具」。
2.小肠内壁无数纤细的小指状突起绒毛,内有微血管、淋巴管,可增加小肠内壁的吸收面积。
《國語辭典》:乳头(乳頭)  拼音:rǔ tóu
1.是哺乳动物乳房中央突起的圆柱状部分,乳房内乳腺的乳管集中于乳头,在哺乳时婴儿自乳头可吮吸到乳腺内的乳汁。也称为「奶头」。
2.泛指一切身体组织中的突起物。如真皮、表皮接触面上的突起、舌黏膜上的突起、真皮深处的毛发生长点,都称为「乳头」。
《國語辭典》:纤毛(纖毛)  拼音:xiān máo
1.原生动植物的运动器官,较鞭毛短而多。如绿虫藻、草履虫皆生有纤毛。
2.高等动物器官中,皮膜组织的突起,能规律的颤动,清除杂物灰尘。如人体气管内壁细胞中的纤毛。
《漢語大詞典》:耸突(聳突)
高耸突起。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大岭东转,正束涧下流,夹峙如门,当门一石峯耸突,曰 将军岭 。”按,一本作“耸石屼突”。
《国语辞典》:张脉(张脉)  拼音:zhàng mài
血管膨胀、突起。《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乾。」
《漢語大詞典》:黑痣
皮肤的黑色或棕色斑点或乳头状突起,由黑色素细胞聚集而成。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黑痣候》:“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説那神道有二尺长鬚,左额角有一块黑痣。” 李乔 《欢笑的金沙江》三:“耳朵根脚有一颗黑痣。”
《國語辭典》:凤蝶(鳳蝶)  拼音:fèng dié
动物名。节肢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体长寸许,翅甚大,后翅突出如尾状。以柑橘类等树的叶子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