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积习(積習)  拼音:jī xí
1.长期形成的习惯。汉。蔡邕〈述行赋〉:「唐虞眇其既远兮,常俗生于积习。」
2.熟练、娴习。《文选。左思。魏都赋》:「剞劂罔掇,匠斲积习。」
《国语辞典》:积习成常(积习成常)  拼音:jī xí chéng cháng
长久习惯于某种情况而将其视为正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注》:「暑亵薄日,自使人黑,积习成常,以黑为美。」
《国语辞典》:积习成俗(积习成俗)  拼音:jī xí chéng sú
一种习惯久了即变成风俗。晋。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分类字锦》:积习名教(积习名教)
唐书柳仲郢传元和末及进士第为校书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有父风矩僧孺叹曰非积习名教安及此耶
《國語辭典》:积习难改(積習難改)  拼音:jī xí nán gǎi
长期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如:「他虽然想戒烟,却因积习难改,始终无法达成目标。」
分類:长期习惯
《國語辭典》:积习生常(積習生常)  拼音:jī xí shēng cháng
由已久的习惯而变成常规。《周书。卷一二。齐炀王宪传》:「积习生常,便谓法应须尔。」
《漢語大詞典》:夙习(夙習)
谓积习;素所熟习。明史·王应熊传:“近日诸臣之病,非临事不担当之故,乃平时未讲求之过也;亦非因循於夙习之故,实愆忘於旧章之过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絶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分類:积习熟习
《國語辭典》:洗涤(洗滌)  拼音:xǐ dí
洗除污秽。《南史。卷七一。儒林传。何佟之传》:「性好洁,一日之间洗涤者十馀过,犹恨不足,时人称为水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身处朝市,向为尘俗所役,乍见山光水色,洗涤心胸。」
《國語辭典》:洗濯  拼音:xǐ zhuó
1.清洗。《西游记》第一回:「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2.除去罪恶、耻辱。宋。苏辙 齐州祈雨青辞:「民既穷瘁,吏亦震恐,各知咎殃,将自洗濯。」
《漢語大詞典》:宿习(宿習)
(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漢語大詞典》:成积(成積)
成见积习。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 杨倞 注:“成积,旧习也。”一说犹全体。 王先谦 集解:“不蔽於成积者,犹言不蔽於道之全体也。正对上‘道之一隅’言之。”
《漢語大詞典》:积重(積重)
积聚,积储。礼记·祭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 郑玄 注:“国君有蓄积,不独食之,亦以施惠於竟内也。”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度制:“ 孔子 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
(1).谓积久而加重。明史·宦官传一·王振:“ 振 权日益积重,公侯勛戚呼曰翁父。”
(2).积习深重。明史·宦官传序:“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於 王振 ,卒於 魏忠贤 。” 清 王春绶 《致闽藩曾菊萸书》:“盖 广东 自查办烟禁以来,禁私贩,杜私走未免操之过急,故兵怨之,民怨之,差怨之,甚而武弁亦怨之。当积重之餘,以为絶我衣食之源也。”
(3).素来看重。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今执事所问者,举不越进士之文,是其所积重不过此一体耳,而乃欲诸体之皆合,不亦异乎!”
《國語辭典》:深痼  拼音:shēn gù
1.病根深固。比喻积习难返。《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陆九渊传》:「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2.形容病重。宋。苏轼 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诗:「诗病逢春转深痼,愁魔得酒暂奔忙。」
分類:病根积习
《漢語大詞典》:淫溺
(1).迷恋沉溺。多指酒色。左传·昭公元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 孔颖达 疏:“此淫谓淫於女也。没水谓之溺,没於嗜欲与溺水相似。”汉书·谷永传:“如人君淫溺后宫,般乐游田,五事失於躬,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徵降而六极至。” 唐 皮日休 《酒箴》序:“酒之道,岂止於充口腹,乐悲欢而已哉?甚则化上为淫溺,化下为酗祸。” 明 袁宏道 《广庄·养生主》:“贤知之人,悯其淫溺,是故执轨以范躬,收视却听以卫耳目,恬淡虚无以葆神气。”
(2).耽于积习;沈迷于癖好。 隋 王通 《文中子·述史》:“内史 薛公 谓子曰:‘吾文章可谓淫溺矣。’” 阮逸 注:“ 薛道衡 自谓淫文溺於所习。” 唐 沈亚之 《湘中怨解》:“《湘中怨》者,事本怪媚,为学者未尝有述。然而淫溺之人,往往不寤。” 明 归有光 《跋唐道虔答友人问疾书》:“士之有所负而不获施,使之至於淫溺为病如此,可怨也夫!”
《漢語大詞典》:积靡(積靡)
谓顺其积习。荀子·儒效:“居 楚 而 楚 ,居 越 而 越 ,居 夏 而 夏 ,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杨倞 注:“靡,顺也;顺其积习,故能然。” 清 吴敏树 《为守斋五叔父暨张叔母五旬双庆之序》:“呜呼,岂其人之本愿哉!盖逐於一时之风尚而不知谨者,其积靡宜使然也。”
分類: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