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咸水湖(鹹水湖)  拼音:xián shuǐ hú
流水将土中盐分溶解后,搬运入内陆湖,使湖水盐分日益增高,形成咸水湖。如亚洲的里海。缩称为「咸湖」。
《漢語大詞典》:小清明
旧时 福建 将乐 、 归化 一带以农历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 清 周亮工 《大清明曲》:“常岁清明兼大小,邇年亦有小清明。” 清 周亮工 闽小纪·大清明:“ 闽 将乐 、 归化 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展墓者或小废,无敢大废者。”
《国语辞典》:台湾海峡(台湾海峡)  拼音:tái wān hǎi xiá
海峡名。位于台湾岛和福建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最狭处仅约一百三十公里,是东南亚通往东北亚的海运交通要道。
《国语辞典》:广东汉剧(广东汉剧)  拼音:guǎng dōng hàn jù
流行于广东的梅县地区、潮汕部分地区和福建西南部的剧种。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伴奏则兼取粤东地区民间音乐,加以变化发展。也称为「兴梅汉戏」、「外江戏」。
《国语辞典》:福州评话(福州评话)  拼音:fú zhōu píng huà
流行于福建省福州一带的曲艺。清光绪年间颇盛行。说唱并用,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八字句,不押韵。
《国语辞典》:考亭学派(考亭学派)  拼音:kǎo tíng xué pài
宋代朱熹晚年居福建建阳考亭里讲学,故后世称宗法朱熹的学者为「考亭学派」。
《国语辞典》:天上圣母(天上圣母)  拼音:tiān shàng shèng mǔ
传说中的海神。北宋初年,福建省莆田林愿的七女林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三月二十三日,天生具有神异能力。死后升天为神,时常显灵昭应,庇佑百姓。传说她穿朱衣,乘草席,在海上救助遇难的船只,救人无数。元世祖时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清圣祖时敕封为「天后」,后又封为「天上圣母」,民间则习称为「妈祖」、「妈祖婆」。目前台湾各地皆有妈祖庙,以北港的朝天宫最有名。
《国语辞典》:白字戏(白字戏)  拼音:bái zì xì
流行于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等地的戏曲。因唱、念均用方言而得名。白字戏属童伶制,演员到变声期不能唱白字曲者,则须去正字戏,所以著名艺人很少。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大都为传奇故事。音乐属曲牌体,分大锣戏、小锣戏两种。大锣戏原用大管弦,后改以竹弦为主奏乐器,小锣戏以小唢呐为主,配以响盏等。
《国语辞典》:广东省(广东省)  拼音:guǎng dōng shěng
省名。是大陆地区最南的一省。东界福建,西界广西,北界湖南、江西,南濒南海,西南和越南交界。面积为十八万六千四百三十三平方公里,省会为广州市。全境多山,水道四通,运输便利。地处热带,农产以米、烟、茶、水果为主,制糖为出口大宗。矿产丰富,沿海亦多海产。简称为「粤」。
《国语辞典》:耿精忠  拼音:gěng jīng zhōng
人名。清辽东人。袭靖南王爵,镇福建,为清初三藩之一。与吴三桂同叛,战败而降,仍统所部,后又谋反,被诛。
《国语辞典》:烽火馆(烽火馆)  拼音:fēng huǒ guǎn
清代由大陆福建沿海镇营调兵来台轮戍,三年一更,是为「班兵」。各镇营班兵在台常建庙祀神,祈福护佑,也作为轮班换防时候风落脚住宿联络聚会之处。约设有提标、海坛、南澳、铜山、金门、闽安、海山、烽火等馆。「烽火馆」系由福建福宁州霞浦县烽火门来台兴建的会馆。在台北淡水、台南安平、澎湖马公等地皆有设置。现今多已拆毁,仅马公存遗存古井一口,古碑两块。
《国语辞典》:鹅绒白(鹅绒白)  拼音:é róng bái
福建省德化县所生产的白瓷。参见「白瓷」条。
《国语辞典》:褒歌  拼音:bāo gē
流行于福建南部漳州一带的民歌。内容多表现男女爱情,歌词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女声曲调,节奏较为自由,常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情绪柔婉含蓄。男声曲调,节奏较为工整,二拍子,情绪明朗刚劲。也称为「相褒歌」
《国语辞典》:秘访(秘访)  拼音:mì fǎng
暗中探访或询问。如:「为了平息公司转型的纷争,董事长秘访公司重要干部,徵询意见,谋求共识。」明。莫如忠〈明故奉政大夫福建按察司佥事屏冈金公暨元配刘孺人合葬墓志铭〉:「家居好学神仙冲举事,时延缁人丹士叩玄秘访,化术笺绎,……谓可乘虚御风,去来罔阂。」
《国语辞典》:郑振铎(郑振铎)  拼音:zhèng zhèn duó
人名。(西元1897~1966)字西谛,福建长乐人。交通大学毕业,游学欧洲。曾任编辑、教职多年。著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及创作、译作多种。民国五十五年堕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