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相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文殊功德庄严经下曰:「智上菩萨言:文殊师利以何一相而说于法?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说一相法耶?智上菩萨答曰:文殊师利不见蕴及处界,亦非无见,亦非有见,于法无分别,亦无所分别,又不于法而见积集,亦不于法而见散失,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一)。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于法性,不违法性,不作种种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如来法,入于一相,谓远离相,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二)。善见菩萨曰:若修行真如,而于真如无所思惟,亦不分别,此是甚深,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三)。无尽辨菩萨曰:诸法皆尽,究竟尽者乃曰无尽,说一切法不可尽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四)。善思惟菩萨曰:若于思惟入不思惟,彼无所思,亦不可得,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五)。离尘菩萨曰:若究竟不染于一切相,染无所染,亦不爱,不恚,不痴,不作一,不作异,亦非作,亦非不作,不取,不舍,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六)。娑檗罗菩萨曰:若入甚深法,难测如大海,而于正法亦不分别,如是住,如是说,于自无所思,于他无所说,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七)。月上童真菩萨曰:若思惟一切有情,平等如月,而亦不思我及有情,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八)。摧一切忧闇菩萨曰:若遇忧戚而无所忧,而于忧箭亦不疲厌,云何有情起于忧根,所谓于我若有,于我住平等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九)。无所缘菩萨曰:若不缘欲界不缘色无色界不缘声闻独觉之法,不缘佛法,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普见菩萨曰:若说法者,应平等说,其平等者,所谓空性,不于空性思惟平等,于平等法亦无所得,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一)。三轮清净菩萨曰:夫所说法,不违三轮。云何为三于我无所得?于闻不分别,于法无所取,如此名为三轮清净,如是所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二)。成就行菩萨曰:若知不著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说,不说于一字,所谓离言说故,若如是说一切法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三)。深行菩萨曰:若乐瑜伽,知一切法,则于诸法而无所见,于彼若说,若无说者,于法无二,是即名为一相法门(十四)。」
大总相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如之实体也。真如广大,该收一切,故云大,一味平等,离差别之相,故云总相为行者之轨范,故云法,观智通游,故云门。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福相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法身之一。智相法身之对。保持教法而为人说也。施大千世界之七宝,不如说四句偈文之福德为大。由其福相得到法身之住处,故有此名。
【三藏法数】
谓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故金刚经云: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由此福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福相法身。(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实相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法界实相。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同体异名也。(参见:实相)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法界实相。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实相与法界,同体异名。(参见:实相)
实相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五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五种法身之一。(参见:五种法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身,离诸虚妄,会极真如,不生不灭,故名实相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智相法身
【三藏法数】
谓具足智慧,方能演说诸法,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由此智相,得至法身住处,故名智相法身。
法相法
【三藏法数】
法相法,即四谛法也。谓四谛之法,各有相状,是名法相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