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争
彼此争夺;争斗。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万 家两个大儿子只好眼睁睁看他使势行凶,不敢相争。”
《高级汉语词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e lì
比喻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
《國語辭典》:鹬蚌相争(鷸蚌相爭)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参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条。如:「他俩为了这个标案,尔虞我诈,斗来斗去,最后被别人得标,这就是鹬蚌相争的结果。」
《国语辞典》:两虎相争(两虎相争)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比喻两强互相争斗。如:「两队实力相当,今晚冠亚军争夺战,是场两虎相争的比赛。」也作「两虎共斗」、「两虎相斗」。
分类:相争争斗
《国语辞典》:蛮触相争(蛮触相争)  拼音:mán chù xiāng zhēng
蛮氏是蜗牛右角上的国家,触氏是左角上的国家,两国为争地,每十五日就战一次,死伤逾万。典出《庄子。则阳》。比喻为小利而时起争端。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下》:「顾答以蛮触相争,天朝从不过问。」也作「蛮争触战」、「蛮触干戈」、「干戈蛮触」、「蜗角之争」。
《国语辞典》:鹬蚌相争,渔人获利(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huò lì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参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条。《冷眼观》第二○回:「好在是他们抱的儿子当兵不肉疼,苦有大家来吃,便宜只是几个少数人去讨,这不同鹬蚌相争,渔翁获利吗?」
《国语辞典》:楚汉相争(楚汉相争)  拼音:chǔ hàn xiāng zhēng
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相互争夺天下的时代。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抗,楚人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刘邦起于沛,后归附项梁。刘邦首先入关,攻破咸阳,此时项羽救赵,大破秦兵,乃引兵西向关中,进驻鸿门。刘邦因兵力不及项羽,至鸿门谢罪,佯装服从。项羽得关中后,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齐国叛变,项羽攻齐,刘邦则趁机出兵声讨项羽,项羽因形势不利,力尽粮绝,遂与刘邦和议,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后刘邦背信,围困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相争共历四年而结束。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國語辭典》: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拼音: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bù zhǎn lái shǐ
(谚语)比喻双方交恶,不应为难或迫害中间的联络人。《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也作「两国相争,不阻来使」、「两国相争,不罪来使」、「两国战争,不斩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