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郑人争年(郑人争年)  拼音:zhèng rén zhēng nián
郑国有二个人互相争论谁的年龄较长,彼此僵持不下,后来以最后住嘴的人为胜。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比喻没有意义的争论或纠纷。
《国语辞典》:对吵(对吵)  拼音:duì chǎo
互相争吵、斗嘴。如:「他们对吵了一阵子,好不容易才被朋友劝停了。」
《国语辞典》:大抬其杠(大抬其杠)  拼音:dà tái qí gàng
双方各执一词,互相争辩。如:「兄弟俩又为了一件事在那里大抬其杠。」
《国语辞典》:斗牙斗齿(斗牙斗齿)  拼音:dòu yá dòu chǐ
互相争吵。《红楼梦》第八○回:「不过年轻的夫妻们,斗牙斗齿,亦是万万人之常事。」
分类:相争争吵
《国语辞典》:楚汉春秋(楚汉春秋)  拼音:chǔ hàn chūn qiū
1.楚与汉相争的纷乱历史。如:「如今世局犹如楚汉春秋。」
2.书名。汉陆贾撰,一卷。记载楚、汉兴亡历史事迹。司马迁《史记》载楚汉事,即以此书为根据。原书久已散佚,今通行本为清茆泮林所辑。
《漢語大詞典》:歌风碑(歌風碑)
《大风歌》碑。在 江苏省 沛县 城内。 楚 汉 相争, 刘邦 称帝。后 黥布 谋反, 刘邦 率兵平定,返 长安 途中路经故乡 沛县 ,作《大风歌》。后人因勒石记之。相传碑文为 蔡邕 所书,或云 曹喜 书,无所考。
《漢語大詞典》:藩镇割据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國語辭典》:虎掷龙拿(虎擲龍拿)  拼音:hǔ zhí lóng ná
掷,挣扎跳跃。虎掷龙拿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金。元好问〈楚汉战处〉诗:「虎掷龙拿不两存,当年曾此赌乾坤。」
分類:群雄相争
《漢語大詞典》:虎掷龙挐(虎擲龍挐)
比喻群雄相争。 金 李献能 《荥阳古城登览寄裕之》诗:“虎掷龙挐王伯事,天荒地老古今情。” 金 元好问 《楚汉战处同钦叔赋》:“虎掷龙挐不两存,当年曾此睹乾坤。一时豪杰皆行阵,万古河山自壁门。”
分類:群雄相争
《國語辭典》:虎斗龙争(虎鬥龍爭)  拼音:hǔ dòu lóng zhēng
比喻列强争斗。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三折:「投至得帝业兴,家业成,四边平静,经了几千场虎斗龙争。」《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桂林杏苑,空成魂梦之游;虎斗龙争,又见战征之事。」也作「龙争虎斗」。
《漢語大詞典》:卞庄子刺虎(卞莊子刺虎)
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 卞庄子 刺虎闻於王者乎? 庄子 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鬭,鬭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 以为然……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后用以指趁两个敌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之机打击敌人,将双方一齐消灭。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及 宋义 待 秦 赵 之毙,与昔 卞庄 刺虎同説者也。”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且宜两存而鬭之,犹 卞庄子 之刺虎,坐收其毙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闻 契丹 与 金 相攻,若 契丹 事成,他日自可收 卞庄子 刺虎之功。” 宋 陈亮 《酌古论一·先主》:“两虎方鬭,当收 卞庄子 之功。”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 女真 ﹞视中国与 契丹 拏兵不止,鏖战不解,胜负未决,强弱未分,持 卞庄 两鬭之説。”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惟同国推刃,自相靡敝,久而不解,两虎之噬,恐利 卞庄 之刺。”
《漢語大詞典》:蚌鹬相持(蚌鷸相持)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 易水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后以“蚌鷸相持”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宋 秦观 《边防中》:“天方厌羗,内难屡起,权臣擅事,蚌鷸相持。”《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万一有隙可乘,如蚌鷸相持,祇为渔者之利耳!”参见“ 鷸蚌相争 ”。
《國語辭典》:鹬蚌相争(鷸蚌相爭)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参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条。如:「他俩为了这个标案,尔虞我诈,斗来斗去,最后被别人得标,这就是鹬蚌相争的结果。」
《漢語大詞典》:杯羹之让(杯羹之讓)
史记·项羽本纪载, 楚 汉 相争, 汉 军断绝 楚 军粮草, 项羽 把 刘邦 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 刘邦 说:“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刘邦 说:“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太平广记卷三一○引《纂异记·三史王生》:“此人理不可屈,宜速逐之,不尔,必遭杯羹之让也。”
《漢語大詞典》:千里借筹(千里借籌)
秦 末 楚 汉 相争, 郦食其 劝 刘邦 立六国后代,共同攻 楚 。 邦 方食, 张良 入见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谓借 刘邦 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形势。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藉,汉书·张良传作“借”。后以“千里借筹”比喻不远千里而来替人谋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受君恩爵封列侯,镇 江 淮 千里借筹。”
《漢語大詞典》:让逸竞劳(讓逸競勞)
谓安逸之事互相谦让,劳苦之事互相争抢。魏书·孝感传·吴悉达:“昆弟同居四十餘载,闺门和睦,让逸竞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