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惯甲(惯甲)  拼音:guàn jiǎ
穿上盔甲。《三国志平话。卷上》:「当日天时昏暗,我军不惯甲,马不被鞍,后有大势军来,以此失了杏林庄寨。」
分类:盔甲
《国语辞典》:丢盔撩甲(丢盔撩甲)  拼音:diū kuī liáo jiǎ
撩,抛弃。「丢盔撩甲」指盔甲穿戴不整齐。形容急切匆忙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八五回:「插补插补了屋,说:『咱可往京里就你大嫂去。』丢盔撩甲的跑到京里。」
《國語辭典》:倒戈卸甲  拼音:dào gē xiè jiǎ
阵前反正或放下武器。《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呀!杀的他忘魂丧魄怎还乡,倒戈卸甲尽来降。」
《漢語大詞典》:赤膊上阵(赤膊上陣)
(1).不穿盔甲,裸露上身出阵交战。比喻不顾一切,勇猛战斗。 梁斌 《漫谈〈红旗谱〉的创作》:“ 朱老巩 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2).比喻坏人撕去伪装,公然做坏事。 克非 《春潮急》四五:“现刻他们在一系列失败后,狗急跳墙,赤膊上阵,公开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参见“ 赤体上阵 ”。
《漢語大詞典》:赤体上阵(赤體上陣)
不穿盔甲,裸露上身出阵交战。事本《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许褚 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来与 马超 决战。”后比喻不顾一切、猛打猛冲的作风。 鲁迅 《华盖集续编·空谈》:“ 许褚 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
《漢語大詞典》:赤体上阵(赤體上陣)
不穿盔甲,裸露上身出阵交战。事本《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许褚 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来与 马超 决战。”后比喻不顾一切、猛打猛冲的作风。 鲁迅 《华盖集续编·空谈》:“ 许褚 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
《漢語大詞典》:千斤使
军中隐语,代称盔甲。 宋 陶谷 清异录·武器:“ 王建 初起,军中隐语,代器械之名,以犯者为不祥,至 孟氏 时犹有能道其略者……甲曰千斤使,弓曰潘尚书。”
《漢語大詞典》:轻装上阵(輕裝上陣)
原指古代作战时不披盔甲。今比喻放下各种思想包袱投入工作。《文汇报》1983.1.6:“这样一来,年轻人减轻了思想负担,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创作才华。”
《國語辭典》:披坚执锐(披堅執銳)  拼音:pī jiān zhí ruì
身穿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三国演义》第七二回:「彰曰:『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也作「被坚执锐」。
《漢語大詞典》:坚甲厉兵(堅甲厲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國語辭典》:坚甲利兵(堅甲利兵)  拼音:jiān jiǎ lì bīng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形容武备精良。《荀子。议兵》:「故坚甲利兵,不足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
《國語辭典》:解甲投戈  拼音:jiě jiǎ tóu gē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休战、不再战争。汉。扬雄 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三国魏。钟会 蜀平上言:「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也作「解甲倒戈」。
《國語辭典》:解甲休士  拼音:jiě jiǎ xiū shì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休战、不再战斗。汉。张昶〈西岳华山堂阙碑铭〉:「遂解甲休士,阵而不战。」也作「解甲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