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山矾(山礬)  拼音:shān fán
植物名。灰木科灰木属,常绿灌木。叶革质,平滑无毛,阔披针形,先端渐尖,浅锯齿缘。总状花序有毛,萼平滑无毛,花冠白色,五深裂几达基部。果卵状壶形。种子及枝叶可作染料。产中国大陆江南至印度及尼泊尔。也称为「碇花」。
《漢語大詞典》:山矾弟(山礬弟)
黄庭坚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后因以“山矾弟”为典。 宋 刘克庄 《卜算子》词:“淡薄古梳妆,嫻雅仙标致。欲起 涪翁 再品花,压了山矾弟。” 涪翁 , 黄庭坚 自号。
《漢語大詞典》:雪枝
(1).粘结着雪的树枝。 唐 吴融 《灵池县见早梅》诗:“待勒 燕然 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唐 无可 《寄兴善寺崔律师》诗:“幽石丛圭片,孤松动雪枝。”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蜿蜒转折的长车沿着湖边经四十多个山洞,拂掠雪枝,映漾冰影。”
(2).遍开白花的树枝。 唐 徐凝 《玩花》诗之一:“一树梨花春向暮,雪枝残处怨风来。”
《漢語大詞典》:及己
植物名。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方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又名獐耳细辛。喜生山谷阴湿之地。根入药,外用治诸恶疮及皮肤虫痒等。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
《漢語大詞典》:络石(絡石)
植物名。又称白花藤、石龙藤、石鲮。常绿攀援木质藤本。可供观赏,茎叶可入药。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络石
分類:植物白花
《國語辭典》:石斛  拼音:shí hú
植物名。兰科石斛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根密生须状气根,质硬。茎高十至六十公分,略粗壮,黄绿色。叶互生,广线形或披针形,脉平行。总状花序,自茎上部节上伸出,具一至数花,花瓣及萼片近等长,唇瓣宽菱形,白色或淡红色。可供观赏或入药。也称为「石斛兰」。
《漢語大詞典》:朱白
(1).红与白。南史·胡僧祐传:“汝可开朱白二门,吾不捷则死。吉则由朱,凶则由白也。”宋史·礼志四:“赤缀户,白缀牖,宜饰以朱白繒。”
(2).借指红花与白花。 宋 韩维 《和如晦游临淄园示元明》:“东风入林朱白动,次第装遍枝高低。”
分類:红花白花
《國語辭典》:芎藭  拼音:qióng qióng
植物名。伞形科蒿本属,多年生草本。高约二尺,叶三至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秋开白花,复伞形花序顶生,伞辐七至十二枝。果实为椭圆形。根可入药,有调经、活血、润燥、止痛等疗效。因多产于四川,故也称为「川芎」。古称「蘼芜」。参见「蘼芜」条。
《國語辭典》:氂牛  拼音:lí niú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腿短,全身有长毛,野生者色黑,畜养者色白。是青康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也作「犛牛」。
《漢語大詞典》:雪萼
雪花。亦借指白花。 宋 孙光宪 《望梅花》词:“数枝开与短墙平,见雪萼、红跗相映。” 元 赵文 《琼花上天歌》:“颠风夜半撼 芜城 ,雪萼琼丝破空碧。”
分類:雪花白花
《漢語大詞典》:藁本
(1).香草名。多年生草本。叶呈羽状,夏开白花,果实有锐棱,根紫色,可入药。管子·地员:“五臭畴生,莲与蘼芜、藁本、白芷。”《淮南子·氾论训》:“夫乱人者,若芎藭之与藁本也,蛇牀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也。”
(2).著作的底本。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王右军 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 明 宋濂 《题桂隐遗文后》:“ 濂 尝受业公门,见公追念先德,日蒐坠逸,手録成编,此盖其藁本也。”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 王应麟 欲举是科,乃于制度典故,攷索殆遍。今之玉海,其藁本也。”
《國語辭典》:服孝  拼音:fú xiào
带孝。如穿孝服、佩黑纱、戴白花。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
《漢語大詞典》:章黼
鲜明的黑白花纹。 汉 牟融 《理惑论》:“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復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国语辞典》:银桂(银桂)  拼音:yín guì
开白花的桂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四。木部。箘桂》:「箘桂叶似柿叶者是,……其花有白者名银桂。」
《漢語大詞典》:鸳鸯草(鴛鴦草)
药草名。即忍冬,又称金银花。蔓生,初夏黄白花对开,两两相对,故名。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三:“鸳鸯草,藤蔓而生,黄白花对开,傍水依山,处处有之,治痈疽肿毒尤妙,或服或傅皆可。盖 沈存中 《良方》所载金银花,又曰老翁须者。《本草》名忍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