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盗迹(盜跡)
盗贼的行迹;盗窃的痕迹。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彼 跖 与 江 ,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跡而无讳者也。” 元 袁桷 《邢氏先茔碑铭》:“檄君以问,入其室,左右视验,实无有盗跡。” 元 袁桷 《同知乐平州事许世茂墓志铭》:“其治 婺源 ,益自振剔,絶蔓探疑,明以近民,而盗跡不敢入境。”
《漢語大詞典》:埽轨(埽軌)
扫除车轮经过的痕迹。喻与外人断绝交往。后汉书·杜密传:“闭门埽轨,无所干及。” 李贤 注:“轨,车迹也。言絶人事。” 清 徐乾学 《纳兰君墓志铭》:“闭门埽轨,萧然若寒素,客或诣者,輒避匿。”
《漢語大詞典》:污迹(汙跡)
亦作“污蹟”。 龌龊的痕迹;污染的痕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起 ﹞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贪黷著,公人署时,命僕自屋宇器用皆洗涤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叶圣陶 《孤独》:“他的衣裳有许多的污迹,也有几处破裂了毁损了的。”
见“ 污跡 ”。
《漢語大詞典》:通辙(通轍)
车辆通行的痕迹。 南朝 宋 谢惠连 《咏冬》:“墀琐有凝污,逵衢无通辙。”
《漢語大詞典》:蹄迒
亦作“蹏迒”。 蹄爪的痕迹。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黄帝 之史 苍頡 ,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清 卢虬 《灯花记》:“夫兰釭一什器耳,灯心一细草耳,而无端如四象之生八卦,如蹄迒之形文字,宁非至异哉?” 章炳麟 《訄书·订文》:“名实惑眩,将为之别异,而假蹏迒以为文字。”
分類:痕迹
《國語辭典》:橡皮  拼音:xiàng pí
1.橡胶树树干的乳状物质,乾涸后呈黄色弹性的软块。也称为「橡胶」、「树胶」。
2.用来擦掉笔迹的文具。
《漢語大詞典》:漏迹(漏跡)
遗漏的痕迹。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下无漏跡,上无逸飞。” 晋 张协 《七命》:“内无疏蹊,外无漏跡。”
分類:遗漏痕迹
《國語辭典》:界面  拼音:jiè miàn
两种不同物质或状态之间的接触面。
《漢語大詞典》:补痕(補痕)
补缀的痕迹。 叶圣陶 《穷愁》:“工毕,母袄仅完,补痕重迭,乃重而弗柔,殊不适衰年体,然 阿耘 以为聊胜於无也。”
分類:补缀痕迹
《漢語大詞典》:着迹(著跡)
犹言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斧凿之迹太明显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元 麻革 《赵太监降日》诗:“著跡云鹏上,收功汗马中。” 清 恽敬 《答顾研麓》:“此后题咏者必多,但此题不可著跡,一著跡非腐即滞矣。”
犹言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明 胡应麟 诗薮·宋:“中 唐 钱起 题雪,虽稍着迹,而声调宏朗,足嗣 开元 。”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二‘弗’字太着意,二‘而’字太着迹。”
《漢語大詞典》:齿印(齒印)
佛教语。指用牙齿在证书、函件封口处压出的痕迹。相当于手印。杂阿含经卷二五:“时王以此语尽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
《漢語大詞典》:圻鄂
亦作“ 圻堮 ”。 谓雕琢的线纹,纹理。亦指痕迹或边缘。周礼·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 郑玄 注引 汉 郑众 云:“瑑,有圻鄂瑑起。”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知不知:“动无形矕,静无圻堮。”文选·枚乘〈七发〉“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 唐 李善 注:“言逐兽於烧田广博之所,而观望之有圻堮也。”
《漢語大詞典》:斤迹(斤跡)
斧头砍削的痕迹。 唐 卢纶 《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跡,根癭联悬同素壁。”
《國語辭典》:脚印(腳印)  拼音:jiǎo yìn
脚所踏过的痕迹。也称为「足迹」。
《國語辭典》:污痕(汙痕)  拼音:wū hén
肮脏的痕迹。
分類:肮脏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