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电针(电针)  拼音:diàn zhēn
一种以传统的针灸疗法结合现代科技的新医疗方式。方法是先用毫针刺入人体穴位,并在针上通以适量的电流。可广泛的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并可作为手术上的麻醉。
《国语辞典》:冷敷法  拼音:lěng fū fǎ
一种治疗方法。将冰袋或浸渍药水的冰纱布,置于发炎或充血的地方,促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较大肿块的疼痛。
《国语辞典》:兽医学(兽医学)  拼音:shòu yī xué
veterinary medicine
应用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来处理动物问题的学门。
《漢語大詞典》:封闭疗法(封閉療法)
治疗方法之一。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炎症、损伤或疼痛时,激起局部强烈的神经冲动向中枢传导,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封闭疗法系用0.25%至1.0%盐酸普鲁卡因溶液阻断这种神经冲动的传入通路,以维护中枢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
《漢語大詞典》:放射疗法
简称“放疗”。利用放射线的照射,破坏、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各种癌细胞对放射线敏感程度不一,因此并非所有的癌肿都适宜进行放射疗法。放射源可分为x线、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三大类。
《漢語大詞典》:火轮三昧(火輪三昧)
即灸。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 陶谷 清异录·火轮三昧:“凡病膏肓之际,药效难,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长於宣壅滞,灸长於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國語辭典》:刮痧  拼音:guā shā
一种流行于民间对患痧症者的治疗方式。其法系用铜币等物蘸水或油,刮擦患者的胸背和颈部等处,使皮肤紫晕,局部充血,以减轻内部的炎症及疼痛。
《漢語大詞典》:汗法
中医驱逐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疾病汗、吐、下三法之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熏蒸、渫洗、熨烙、鍼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國語辭典》:拔火罐  拼音:bá huǒ guàn
1.一种短小的烟囱,以铁或陶土制成,用时罩在火炉上,使燃烧的炭火更加旺盛。也称为「火拔子」。
2.一种中医疗法。以竹筒、陶瓷等制成的小坛或宽口瓶作为火罐。拔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或油纸条,直接置于火罐内片刻后,趁热将罐倒扣在皮肤上。罐内因燃烧而空气减少,产生负压,皮肤被吸,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达到治疗效果。通常用于腰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炎和哮喘等多种病症。也作「拔罐子」。
《國語辭典》:拔罐子  拼音:bá guàn zi
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在小罐内点火燃烧片刻,趁热将罐倒扣在皮肤上,罐内因燃烧而空气减少,产生负压,皮肤被吸,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达到治疗目的。也作「拔火罐」。
《漢語大詞典》:案扤
按摩。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 司马贞 索隐:“扤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按,扤为“抏”字之讹。参阅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卷五。
《國語辭典》:大换血(大換血)  拼音:dà huàn xiě
将原有的人事做大幅度的更新、变动。如:「他新官上任马上就来个大换血,将所有的旧干部都换掉了。」
《国语辞典》:触诊(触诊)  拼音:chù zhěn
医生在替病人作检查时,须用手指直接接触病人身体的诊疗方式。
《漢語大詞典》:适应症(適應症)
医学名词。每种药物或治疗方法,都有它能治疗的疾病或症状,这些疾病或症状就叫这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适应症。
《漢語大詞典》:精神疗法(精神療法)
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谈话或自我强化的方式使病人解除对疾病的顾虑,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