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玉璂
古代皮帽上的玉饰。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 郑玄 注:“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
分類:帽上玉饰
《漢語大詞典》:玉兔鹘(玉兔鶻)
亦作“ 玉兔胡 ”。 金 元 时代的一种玉饰的腰带。 元 李五 《虎头牌》第二折:“头巾上砌的粉花儿现,我繫的那一条玉兔鶻是金厢面。”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四折:“官人石碾连珠,满腰背无瑕玉兔胡。夫人每是依时按序,细搀绒全套绣衣服。”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那官人繫着条玉兔鶻连珠儿石碾,戴着顶白毡笠前簷儿慢捲。”
《國語辭典》:朱干玉戚  拼音:zhū gān yù qī
朱干,红色的盾牌。玉戚,玉饰的大斧。朱干玉戚本指古代武舞时所使用的兵器,后用以指仪仗。《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东周列国志》第四一回:「朱干玉戚,森耸以相参;龙旗豹韬,抑扬而相错。」
《漢語大詞典》:璇弁
亦作“璿弁”。 玉饰的皮冠。说文·玉部:“璿,美玉也。春秋传曰:‘璿弁玉缨。’”今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作“琼弁”。 汉 张衡 《西京赋》:“天子乃驾雕軫六骏駮,戴翠帽,倚金较,璿弁玉缨,遗光儵爚。”一说此指玉制的马冠。参阅文选·张衡〈西京赋〉 薛综 注。
分類:玉饰玉制
《漢語大詞典》:璇玑玉衡(璇璣玉衡)
亦作“璿璣玉衡”。亦作“琁机玉衡”。 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孔 传:“璿,美玉。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孔颖达 疏:“璣衡者,璣为转运,衡为横簫,运璣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 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琁机玉衡,以齐七政。” 清 王韬 《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璣玉衡, 中国 已有之于 唐 虞 之世。”一说为北斗七星。一至四星名魁、为璇玑;五至七星名杓,为玉衡。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漢語大詞典》:瑶衡
玉饰的车衡。借指车子。 晋 陆云 《九愍·征》:“靡龙首以还顾,转瑶衡而回縈。”
《漢語大詞典》:龟甲屏风(龜甲屏風)
玉制或玉饰的屏风。因其花纹似龟甲纹路,故名。初学记卷二五引 汉 郭宪 洞冥记:“上起神明臺,上有金牀象席,杂玉为龟甲屏风。”亦省作“ 龟甲屏 ”、“ 龟屏 ”。 唐 李贺 《蝴蝶舞》诗:“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开醉眼纈。” 王琦 汇解:“盖言其文似龟甲上纹路也。” 明 卢楠 《寿成皋王赋》:“象栖龟屏,鸞茵皋几。”
《漢語大詞典》:珌佩
佩刀的玉饰。穆天子传卷四:“珌佩百隻,琅玕四十。”
分類:佩刀玉饰
《漢語大詞典》:珫耳
充耳。古代冠冕两旁下垂到耳的玉饰。晏子春秋·外篇上九:“冕前有旒,恶多所见也;纊紘珫耳,恶多所闻也。”一本作“ 充耳 ”。
《漢語大詞典》:鸣玉曳履(鳴玉曳履)
佩玉饰曳丝履。谓获高官厚禄。新唐书·马周传:“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騶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
《漢語大詞典》:鸣玉曳组(鳴玉曳組)
佩玉饰曳印组。谓任高官。新唐书·李纲传:“今新造天下,开太平之基,功臣赏未及徧,高才犹伏草茅,而先令舞胡鸣玉曳组,位五品,趋丹地,殆非创业垂统、貽子孙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礧具
古长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玉饰等,故称。 章炳麟 《訄书·原变》:“闔胡观于鞞琫礧具之用,以知璋之邸射,古之刀也。”参见“ 櫑具 ”。
《漢語大詞典》:櫑具
即櫑具剑。 汉武帝 末,郡国盗贼群起, 暴胜之 为直指使者督课至 勃海 ,时 隽不疑 为郡文学, 胜之 闻其贤,遣吏请与相见。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后遂以“櫑具”作为学官的典故。 宋 苏轼 《次韵钱舍人病起》:“殿门明日逢王傅,櫑具争先看 不疑 。”参见“ 櫑具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