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淋漓醉墨
 
草颠
  
相关人物
张旭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书三·张旭〉~595~
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劄者,虞、欧、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列传中·贺知章〉~5034~
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國語辭典》:淋漓  拼音:lín lí
1.湿透的样子。唐。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那一日大雨淋漓,路上无人行走。」也作「淋离」、「淋漓」。
2.形容气势充盛酣畅。唐。李商隐〈韩碑〉诗:「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宋。陆游〈汉宫春。羽箭彫弓〉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分类字锦》:羽盖淋漓(羽盖淋漓)
李颀 王母歌 霓旌照耀麒麟车,羽盖淋漓孔雀扇。
分类:
《分类字锦》:元气淋漓(元气淋漓)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分类:
《國語辭典》:痛快淋漓  拼音:tòng kuài lín lí
心情非常畅快。《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不过是我那多事的脾气好胜的性儿,趁著一时高兴,要作一个痛快淋漓,要出出我自己心中那个不平之气。」
《國語辭典》:兴会淋漓(興會淋漓)  拼音:xìng huì lín lí
淋漓,酣畅。「兴会淋漓」形容兴致高昂,情趣酣畅。如:「艺术欣赏,只有全心投入,才能体会笔墨酣畅、兴会淋漓的情境。」《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有时到了兴会淋漓的时节,就难免有些小德出入。」
《漢語大詞典》:兴致淋漓(興致淋漓)
犹兴会淋漓。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兴致淋漓地刚刚数落完他的家庭训话。”
《国语辞典》:淋漓痛快  拼音:lín lí tòng kuài
尽情畅快。《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这回毓生带著这书,颇为得意,淋漓痛快的写了一大篇。」
分类:尽情畅快
《国语辞典》:血肉淋漓  拼音:xiě ròu lín lí
形容血肉滴流的惨状。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二。高俊入冥》:「狱卒割剔其股文,血肉淋漓,形容枯瘠不类人。」《黄绣球》第二回:「天天那双脚是要亲手替他裹的,裹起来使著手劲,不顾死活,弄得血肉淋漓,哭声震地。」
《国语辞典》:悲泗淋漓  拼音:bēi sì lín lí
泪流满面,鼻涕纵横。形容极度伤心的样子。唐。李朝威《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
《漢語大詞典》:狗血淋漓
犹言落花流水,一片残破。 梁启超 《劫灰梦·会议》:“那飞天夜叉 拿破仑 ,单刀匹马,将这如荼如锦的 欧洲 ,杀得箇狗血淋漓。”
分類:残破
《國語辭典》:酣畅淋漓(酣暢淋漓)  拼音:hān chàng lín lí
极为畅达痛快的样子。如:「此次聚会,大家莫不喝得酣畅淋漓,尽兴而归。」也作「酣嬉淋漓」。
《漢語大詞典》:酣痛淋漓
见“ 酣畅淋漓 ”。
《國語辭典》:酣畅淋漓(酣暢淋漓)  拼音:hān chàng lín lí
极为畅达痛快的样子。如:「此次聚会,大家莫不喝得酣畅淋漓,尽兴而归。」也作「酣嬉淋漓」。
《國語辭典》:酣嬉淋漓  拼音:hān xī lín lí
极其畅达痛快的样子。宋。欧阳修 释秘演诗集序:「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也作「酣畅淋漓」。
《國語辭典》:淋漓尽致(淋漓盡致)  拼音:lín lí jìn zhì
畅达详尽。如:「这本小说将人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國語辭典》:张颠(張顛)  拼音:zhāng diān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别名。参见「张旭」条。
《漢語大詞典》:颠张(顛張)
指 唐 代书法家 张旭 。 明 宋濂 《题张旭真迹》:“ 唐 人之书,藏於祕阁者颇多,唯 颠张 真蹟甚鲜。”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张弼》:“﹝ 张弼 ﹞其草书尤多自得……狂书醉墨,流落人间,虽海外之国,皆购其蹟,世以为 颠张 復出也。”参见“ 颠旭 ”。
《漢語大詞典》:颠旭(顛旭)
唐 代书法家 张旭 嗜酒,每大醉狂走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呼“张颠”。见新唐书·文艺传中·张旭。后因以“颠旭”称 张旭 。 明 王世贞 《祝京兆法书歌》:“人云 颠旭 亦尔尔,毋乃 大令 更其名。” 明 潘之淙 书法离钩卷七:“ 颠旭 、 狂素 有书才而无书学, 河南 北海 有书恣而无书体。”
《漢語大詞典》:颠草(顛草)
唐 书法家 张旭 时号“颠张”,僧 怀素 承 旭 自称“醉素”,两人善草书,世称其草书为“颠草”。亦泛指纵横奔放的狂草。 唐 怀素 《律公帖》:“ 律公 能枉步求贫道颠草,斯乃好事也。”宣和书谱·张旭:“﹝ 张旭 ﹞尝言初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知笔意,及观 公孙大娘 舞剑,然后得其神,其名本以颠草,而至於小楷行书,又復不减草字之妙。” 吕更荣 《中国书法简史》第八讲(一):“他的书法自 颜 柳 入二 王 ,楷法精绝,尤工颠草,笔迹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