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六大法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等六大有相性之二面。凡眼所见者,惟其事相,事事差别而不相融。圣智所见者,为其法性一味平等也。
究竟一乘法性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法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反掌。」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法性」地持经云二种法性: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 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 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
二种法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界有事理二种,法性亦然,一事法性,如地之坚性,水之湿性等是。二理法性,诸法平等之实性是。止观曰:「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阴等法,随俗所知所见,虽属于事实,不外乎法性之理,是名事法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法性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三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大乘止观,有七名,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也。
如法性实际三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般若经多用此三名,同一空理之异名也。谓但以观有浅深,而分三名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如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合别?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但用观有浅深,故别立三名。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定是何木,名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耳。」
法性山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性不变不动,故譬之以山。止观一曰:「动法性山,入生死海。」同辅行曰:「法性不动如山,众生恶深如海。非大誓愿,无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
法性水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性清净,故以水譬之。法华玄义五曰:「登住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
法性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土之一。法性身所住之土也。法性土即真如之理,身土如何分别乎?其体本为一真如,但取所證之法体为法性土,取能證之觉相,为法性身耳。非法性身之外有别体之法性土也。唯识论九曰:「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义林章六末曰:「自性身土即真如理,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群疑论曰:「虽知身土并一真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谤门说。」是金光明经摄论以如如与如如智为法身,即依合理智为法身故,以理为所觉之法性土,以智为能觉之法性身。已上为法相宗之义。又如台家谓「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四教仪)。以理体为常寂光土,觉照理体之智为清净法身。与法相所异者,为觉照之智本来具理性,故与法体皆为理,而法体之理自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国土。
【三藏法数】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法性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六祖慧能大师值印宗法师,与僧言非风非幡,仁者心动之寺也。六祖坛经曰:「遂出至广州法性寺。」清一统志七十九曰:「在府城内西北,旧为乾明法性二寺,宋合为一,亦改法性寺也。」
法性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名法身。佛三身之一也。佛身如法性周遍十方,有无量无边之相好庄严,以无量之光明,无量之音声,度十方无量之法身菩萨,谓之法性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往生论注下曰:「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法性身有有相无相之论。(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法身,佛三身之一。
【三藏法数】
法性即法身也。谓此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是名法性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法性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永明所说三宗之第三,立真如法性随缘,而缘起诸法之宗旨也。华严天台真言等之实大乘,皆为此法性宗。三德指归一曰:「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菩萨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依真起妄,盖真如不变,不碍随缘,如云:法身流转五道,如来藏受苦乐等。若悟妄即真,如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即清净等,是名法性宗。(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法性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之自性本空,故云法性空。仁王经天台疏中曰:「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共得空,以性本自性故,诸法皆空也。」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的自性本空。
法性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深广,不可测量,譬之以海。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深广不可测量如海。
法性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菩萨身之一。又五种法身之一。法性总该万有万德。如来之身,由此出世,名为法性生身。智度论二十八曰:「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菩萨,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二种菩萨身之一。2。五种法身之一。
【三藏法数】
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