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血腥  拼音:xiě xīng
1.血液的腥味。《礼记。郊特牲》:「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唐。杜甫〈哀王孙〉诗:「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2.比喻非常的残酷。如:「这部电影血腥画面太多,不适合儿童观赏。」
《國語辭典》:腥臊  拼音:xīng sāo
1.鱼肉的腥臭味。《周礼。天官。内饔》:「共后及世子之膳羞,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唐。李商隐 楚宫诗:「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2.比喻污秽丑恶的人或事。《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唐。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國語辭典》:芳气(芳氣)  拼音:fāng qì
香气。《文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拟西北有高楼》:「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红楼梦》第五回:「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漢語大詞典》:龙腥(龍腥)
(1).刀剑所带的铁腥味。 唐 李郢 《郢自街西醉归》诗:“銛刀剪裁多鹊媚,细鞘挥拂带龙腥。”
(2).水腥味。
(3).墨之气味。墨称龙宾,故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铜雀坠臺成凤咮,玉蟾吐水带龙腥。”参见“ 龙宾 ”。
《漢語大詞典》:龙宾(龍賓)
守墨之神。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陶家瓶馀事:“ 玄宗 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 黑松使者 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龙宾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赐掌文官。”后因用指名墨。 元 泰不华 《桐花烟为吴国良赋》诗:“龙宾十二吾何有,不意龙文入吾手。”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书馆题诗》:“芸叶分香走鱼蠹,芙蓉妆粉养龙宾。”
分類:指名
《國語辭典》:扑鼻(撲鼻)  拼音:pū bí
气味冲到鼻子里来。宋。杨万里〈谢亲戚寄黄雀〉诗:「印泥未开出馋水,印泥一开香扑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吴氏闻得知观身上衣服,扑鼻薰香,不觉偷眼瞧他。」
分類:扑鼻气味
《漢語大詞典》:异气(異氣)
(1).指无血统关系之亲,多指非同胞兄弟姐妹或异姓之人。 汉 班固 《白虎通·嫁娶》:“不娶两娣何?博异气也。”左传·成公八年“ 卫 人来媵 共姬 ” 唐 孔颖达 疏:“‘膏肓’以为媵不必同姓,所以博异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武王女得适齐侯之子义答何休皇甫谧:“左传记载实事,言同姓当媵,异姓不必凡嫁皆媵,非谓异姓不许媵…… 休 忽言备姪娣,忽言博异气,则 武王 二女非异气,何必俱嫁 胡公 ?”
(2).神异的气质;非凡的禀赋。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神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谓彼皆特禀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 唐 王勃 《秋夜别薛昇华序》:“羣公竝受奇彩,各仗异气,或江海其量,或林泉其识。”
(3).特指不同于华夏的禀赋。后汉书·鲁恭传:“夫戎狄者,四方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
(4).指物质的特殊属性。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三:“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金狮猛:“得一石,作狮形,色如泥金所涂……夜夜有光,高二寸餘,殆秉异气所化。”
(5).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晋书·张华传:“ 焕 曰:‘僕察之久矣,惟牛斗之间颇有异气。’ 华 曰:‘是何祥也?’ 焕 曰:‘寳剑之精,上彻於天耳。’”
(6).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指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南朝 梁武帝 《乾闼婆》诗:“蜃蛤生异气,闥婆鬱中天。”
(7).气候不同。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8).气味不同。 晋 潘尼 《钓赋》:“燔炙之鲜,煎熬之味,百品千变,殊芳异气。”
(9).指文章不同寻常的有力气势。 唐 崔融 《报三原李少府书》:“龙文阳发,居然异气射人;凤律雄鸣,自有奇音震物。”
《國語辭典》:难闻(難聞)  拼音:nán wén
闻起来令人难以忍受。如:「屋前的水沟被垃圾堵塞住了,不仅臭味难闻,也严重影响环境卫生。」
《國語辭典》:清淡  拼音:qīng dàn
1.恬淡寡欲。《南史。卷三十一。张裕传》:「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也作「清澹」。
2.安静、清静。《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太夫人并无别症,不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著一点儿就好了。」
3.淡雅、不浓艳。宋。石延年〈春阴〉诗:「柳色低迷先作暗,水光清淡却生寒。」
4.食物菜肴等含油脂不多。《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我吃些清淡的罢。」《文明小史》第八回:「我正苦在城里的时候,被肥鱼大肉吃腻了肚肠,却来借此清淡几时也好。」
5.不景气、营业数额少。如:「生意清淡」。《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再说毓生在济宁州开了这个书铺,总觉生意清淡。」
6.贫瘠、不富足。《儒林外史》第八回:「通政司是个清淡衙门,家兄在那里浮沉著,绝不曾有甚么建白,却是事也不多。」也作「清澹」。
《國語辭典》:焄蒿  拼音:xūn hāo
祭品所散发出来的香臭之气。《礼记。祭义》:「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宋。范成大〈除夜感怀〉诗:「焄蒿奉祠事,苦泪落酒卮。」
《國語辭典》:熏天  拼音:xūn tiān
火烟直上云霄。比喻势力强盛。《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唐。杜甫 遣兴诗五首之一:「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國語辭典》:一股  拼音:yī gǔ
1.由二条以上合成的物体,称其一条为「一股」。唐。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2.一缕。多指气味、烟雾等。《三国演义》第二回:「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红楼梦》第五回:「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
3.一道。多指水流而言。《西游记》第一回:「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國語辭典》:醇醲  拼音:chún nóng
1.醇美醲厚。《水浒传》第二三回:「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醲好吃,少刻时便倒。」
2.浓厚的酒。比喻民风敦厚恭谨。《文选。左思。魏都赋》:「不鬻邪而豫贾,著驯风之醇醲。」
《漢語大詞典》:声臭(聲臭)
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郑玄 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 宋 储泳 《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 馨 ”。声臭,为馨臭。《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 清 马瑞辰 通释:“声当为馨之叚借,声与馨均从殸得声,故经传或通借。”参见“ 声香 ”。
《漢語大詞典》:声香(聲香)
馨香。比喻美好的名声。隶释·汉卫尉衡方碑:“维明维允,燿此声香。”隶篇卷十二:“《衡方碑》:燿此声香。” 翟云升 注引《金石后录》:“以声作馨。”按, 朱起凤 《辞通》卷九:“馨、声古互通。诗·唐风·椒聊章:‘椒聊且,远条且。’传:‘言声之远闻也。’此声字当作‘馨’……是两字古本通用也。”
《國語辭典》:和厚  拼音:hé hòu
温和敦厚。《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寔字宾实,少和厚,以军功封万年县子。」
《國語辭典》:恶气(惡氣)  拼音:è qì
1.难闻的气味。宋。文天祥〈正气歌。序〉:「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2.怒气、不平之气。《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都是孙家老乞婆,害我家坏了门户,受这恶气。」
3.邪恶不正之气。《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