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升厅(陞廳)
登上厅堂。《宋史·礼志二十一》:“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厅如客礼。”
古代地方官到厅堂处理公事、审理案件。《水浒传》第四三回:“此时哄动了 沂水县 里,知县听得大惊,连忙陞厅问道:‘ 黑旋风 拿在那里?’”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临安府 ﹞即时差一个缉捕使臣……径来 湖南 潭州府 ,下了公文,同来寻 崔寧 和 秀秀 ,不两月,提将两个来,解到府中。报与郡王得知,即时陞厅。”
《國語辭典》:立案  拼音:lì àn
1.在政府机关注册登记。如:「这一家补习班已在教育局立案。」
2.设立专案。如:「这件离奇的失踪案件,警方已立案处理。」
《國語辭典》:破案  拼音:pò àn
查出犯罪案件的真相。如:「破案有功人员,接受上级表扬。」《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如其不足,子谨兄可代为筹画,不必惜费,总要破案为第一要义。」
《國語辭典》:侦探(偵探)  拼音:zhēn tàn
1.暗中探察。《聊斋志异。卷一一。白秋练》:「妾常使人侦探之,谐否无不闻也。」
2.指暗中探察秘密事项、犯罪事实,或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情报的人。如:「私家侦探」。《孽海花》第二八回:「喜的是哥哥总算有了下落,急的是做敌国的侦探,又是盗窃险要的地图,何等危险的事,一定凶多吉少。」
《國語辭典》:复审(複審)  拼音:fù shěn
再一次审查。如:「徵文比赛进入决赛后,还要经过评审委员的复审。」
《國語辭典》:问结(問結)  拼音:wèn jié
结案。《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自家女儿偷了和尚,官司也问结了,却说这般鬼话来图赖人!」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是问结了的文书,不看他罢。」
《國語辭典》:同案  拼音:tóng àn
1.科举时代同年考中,姓名同列一榜者。《儒林外史》第三回:「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2.同桌。《北史。卷五一。齐宗室诸王传上。赵郡王琛传》:「神武令常山王与同卧起,日夜喻之。并敕左右,不许进水,虽绝清漱,午辄不肯食,由是神武食必呼与同案。」
3.同一案件。如:「同案处理」。
《國語辭典》:證人  拼音:zhèng rén
1.为人作證的人。也称为「保见人」。
2.法律上指当事人以外,对审判或检察机关陈述自己的经验或其所亲见、亲闻事实的第三人。
《漢語大詞典》:断讼(斷訟)
审理案件。韩非子·内储说上:“ 李悝 断讼以射, 宋 崇门 以毁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
《漢語大詞典》:反狱(反獄)
(1).谋反的案件。史记·酷吏列传:“及治 淮南 、 衡山 、 江都 反狱,皆穷根本。”
(2).越狱;在狱内反抗。《元典章·刑部二·提牢》:“本州狱卒与在禁重囚饮酒及与囚妇姦宿,因而故纵反狱,在逃二十名。” 清 无名氏 《东北农民起义歌》:“ 朝阳 城里一场战,劫牢反狱杀了贜官。”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在冷油温火里醒来……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
《國語辭典》:案情  拼音:àn qíng
关于案件的情节,称为「案情」。《老残游记》第一九回:「案情太大,他断不肯轻易承认。」
《國語辭典》:裁判  拼音:cái pàn
1.依竞赛规则,对竞赛成绩或竞赛中所发生的问题作公平的处置或评判。
2.依竞赛规则处置竞赛中所发生的问题及评断胜负的人。也称为「裁判员」。
3.法律上指审判机关对负责之案件,依相关诉讼法的正当法律程序,而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对当事人或诉讼关系人之主张做出决定,可分为判决及裁定。
《漢語大詞典》:民狱(民獄)
民间诉讼案件。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剂禁民狱。” 郑玄 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逸周书·本典:“与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狱者,义也。”
《國語辭典》:判例  拼音:pàn lì
法律上指判决的先例。法院对诉讼案件所为的判决,在以后遇有相同或类似案件时,仍引用此判决而为判决。则此一判决,即称为「判例」。也称为「判决例」。
《漢語大詞典》:谳案(讞案)
评议案件,审理定案。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五年:“壬午,詔罢大理官赴中书省讞案。”